本书依据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坚持全面考核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中国293个地级市、4个直辖市(共297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区域评价和动态评价。结合评价结果,评选出2023年度生态城市发展的十大亮点事件。综合评价的结论:中国城市在生态健康方面整体表现良好;发展水平存在梯度效应;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域评价的结论:华中、西北、东北等地区生态健康程度较好,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要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动态评价的结论:我国生态城市发展规律是健康城市逐年增多,亚健康城市逐年减少,但生态城市的建设难度逐年增大,生态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本书以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区域范围,从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 节点、线路、网络三方面切入,在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交通网络及空间可达性、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高速交通建设与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演变的耦合机理,进而基于网络城市发展理念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网络化重构的模式和建议。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新形势下,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级行政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省域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本书基于长治、洛阳、襄阳、岳阳、芜湖、赣州、汕头、柳州等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际,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撑、比较分析、实践经验等视角出发,深入探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尝试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区域战略支点地位提升、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等层面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路径。 本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实融合,从学理视角诠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二是视野开阔,立足14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全国格局探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问题;三是求真务实,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全方位体现城市发展实际。
本书借鉴了创新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复杂适应系统;借鉴生态位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创新型城市演化的阶段,模拟了城市创新系统的MonteCarlo生长过程;在对外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前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性地研究了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与路径问题,并相应给予对策建议。
王建国*的这本《城市化集聚效应和收入分配》主要研究城市化及其集聚效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内容覆盖城市化和城市体系演变历程,城市化对居民收入分配统计、农村收入分配、劳动收入占比、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工资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加快城市化以及优化城市体系的政策建议等。
掰着手指数的时候,十年很长,一天天过下来的时候,十年又很短。很想问问你,如果给你十年,你会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有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十年时间,创造了一个谜一样梦一样的小镇。这里的文明生态,是以人为主,以文为魂,以德为风,以邻为亲。这里的文化哲学,是修己安人,养德睦邻,求真明道,聚善归心。我们从他们身上,或许可以寻得一点点的信心和勇气,用来回答那个被反复问到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
本书总报告改进了2014年城镇化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我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健康发展状况;理论发展篇系统梳理了2014~2015年理论界关于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政策进展篇对中国城镇化重点领域的政策演进、政策进展和未来政策展望进行了研究;专题篇和案例篇分别聚焦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理有据、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社会兴起的背景,探讨了地理学对于“空间”及其格局的理解变化,即从静态的场所空间转变为动态的流空间。在丰富的“流”数据和相关参量数据挖掘基础上,通过大量案例研究,从居住与就业、企业网络与产业、城市形态结构、空间扩展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尺度的流空间结构;基于信息流、交通流、要素流分析了区域的流空间网络格局。不管是城市尺度还是区域尺度的流空间格局分析,都显示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具有独特洞察力,有助于认识信息化引导下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及其态势。
郁鸿胜主编,黄仁伟、张兆安总主编的《城市化 研究国际理论前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 新工程国际理论前沿丛书》从城市化基础理论入手, 从多方面对城市化国际前沿理论进行研究。其中一至 三章为城市化基础理论前沿研究,分别对城市化的内 涵、演化历程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四至八章为城市 化体系前沿研究,分别从城市化的要素、结构、效应 、动力、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一章为国外城市 化案例与经验借鉴研究,通过各具特色的国际城市化 发展实例分析,更加直观地提供城市化发展的学习与 借鉴经验。
本书分为部分,部分展开并回答“城市为什么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第二部分结合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创始人霍兰德对CAS的基本分析,从主体一致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关联性,提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基本的子系统的划分;第三部分指出了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观察、理解以及应用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本质特性。
《财务学原理(第二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财务学原理”教材,也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旨在介绍和解释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原理性知识。全书由基本内容、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三部分组成。基本内容包括企业财务活动与资本运行规律、财务筹资、财务投资和财务分配等概念性知识;基本理念是教材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环境观、货币时间价值观、现金流量观、风险报酬观、成本收益观和杠杆效应观等理财观念;基本方法包括个别财务分析、综合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分析等通用性的财务分析方法。作为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基础课教材,《财务学原理(第二版)》特别适合于要修习企业财务管理或公司理财课程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有志于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的实务界人士的自学参考书。
本书是2014年成都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下成都市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的很终成果。全书以新型城镇化下的人口迁移为背景,围绕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医疗保障问题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靠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包括老年人的一般生理健康状况、慢性病状况以及慢史;第二,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状况,包括老年人医疗保险的拥有、使用情况,以及老年人医疗消费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三,对调研得到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