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世界是平的》以高风险金融领域为基础,探索了能源市场的历史,对过去和当下能源市场的变革进行了比较。《能源世界是平的》揭示了导致能源世界平面化和全球化的10种力量,这也是10条能够直接应用于原油和能源市场的重要法宝。《能源世界是平的》既全面深入,又通俗易懂,适合高级决策者、能源专家、专业人士和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本报告针对中国能源重大需求,在充分把握能源科技特点、世界能源科技发展态势和前沿的基础上,凝练出了10个旨在中国能源科技创新发展、造就新型能源工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能源技术方向,包括高效非化石燃料地面交通技术、煤炭的洁净和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电网安全稳定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原材料技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电技术、深层地热工程化技术、氢能利用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与利用技术、新型核电与核废料处理技术、具有潜在发展前景的能源技术;绘制了 10个重要能源技术发展方向的路线图和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总图;提出了“中国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实施保障措施。 本报告可作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企业进行科技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可供外专家、学者研究和参考。
内容简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引导和促进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写了《中国产业转移年度报告(2018―2019)》。本报告跟踪当前全球及我国产业转移合作的特点与趋势,对2018―2019年度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东北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等我国重点区域开展产业转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报告还从地方和企业两个维度,持续跟踪国内外产业转移动态,总结典型地区的做法与经验,展现典型企业开展业务布局及转移的有关情况。本报告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有关各方制定产业转移方略、了解产业转移趋势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不管是在物理上还是在制度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都面临日益严格的碳约束,应对或突破碳约束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应对或突破碳约束的重要手段。欧、美、日等主要国家和一些新兴大国都制定了新能源发展战略,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方面确立了新能源的战略定位,并设计了符合本国实际的新能源发展路径。中国也在这些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基础上确定了自己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并从产业支撑、基础设施支撑、制度支撑等几方面推进新能源发展这一系统工程。 本书试图从战略及产业、基础设施、制度等方面梳理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给出原因分析及相关对策建议。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国家能源战略以及我国新能源产业制
本书对我国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介绍了国外的发展经验。该书既从受众的角度让广大读者了解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宣传、普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理念,又从专业角度客观评价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
本书旨在系统化总结2015年中国汽车营销业态,从行业、企业、营销案例、营销决策者等多个维度深入、全面梳理2015年度营销脉络,展现中国汽车营销全貌。此外,本书还包括近年车市产销数据以及行业专家的市场分析稿件,希望能对汽车行业营销老总、汽车行业分析师以及汽车从业人员等具有持续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共分5章。章为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基础设施的意义。从对发展氢能产业的支撑作用、化解电力结构性过剩、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及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第2章为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从氢源分析、制氢/氢储存/氢运输及加氢站等关键技术装备发展水平和氢能利用技术发展水平等三方面,梳理了我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第3章为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从三个阶段分析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亟待启动实施的重大工程。第4章为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路线图。基于前述研究,从产业产值、产业目标等方面,对不同时间节点(目标年)上实现路线图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分阶段描绘了我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技
能源贫困是全世界能源体系面临的挑战之一,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是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严峻更复杂的能源贫困问题。《中国能源报告(2014):能源贫困问题研究》是《中国能源报告》系列研究报告的第5卷,从能源经济的视角入手,总结并提炼了国际能源贫困评估方法,构建了中国能源贫困度量和综合评价指标,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评估中国能源贫困,并针对固体燃料利用对居城乡民健康影响、能源贫困与经济发展水平、清洁能源发展与能源贫困、气候变化与能源可获得性、消除能源贫困的政策与行动等重要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
赛博-实体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 ,CPS),相较于传统工业系统,它更关注于机器自主认知、预测和决策能力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工业和信息系统在感知、分析、决策、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本书立足于工业领域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共有6个篇章,分别是现代工业的挑战与机遇、CPS的技术本质与内涵、CPS的技术体系与工业智能实现、CPS的应用体系与智能体(agent)实现、CPS的应用实践案例、CPS为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空间。本书是中国首本系统介绍 CPS理论和应用的图书,为中国工业迈向智能时代带来新思维和新路径,可作为产学研各个领域学习及发展CPS技术的参考资料。同时,本书也适合对制造领域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并能为广大读者带来创造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