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是 三线建设 时期的重要代表工程之一,始建于1958年;1959 1969年,成昆铁路多次停工后再复工;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竣工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成昆铁路的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展示了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铁路工人和铁道兵在时代背景下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他们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不畏牺牲、默默付出的匠人精神、铁道兵精神;阐释了成昆铁路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成昆铁路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红色基因。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创业实践的思考认为:产业发展是由需求和科技两个车轮驱动的。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需求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进步也明显加速,两者的共同作用,正推动着新一波产业革命的到来。作者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未来产业发展的预见、产业发展对人类未来社会影响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建的项目,有 万里长江桥 的美誉。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其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展示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苏联援建时期中国人民的团结协作与艰苦奋斗,歌颂了我国各行各业人民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勇往直前的精神,阐释了武汉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史上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武汉长江大桥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科学精神等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作为新中国创业年代的前30年,迈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既有高歌猛进,也有坎坷和挫折,外部障碍与国内问题常相交织,显见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的困难及鲜明的个性。作者马泉山以四卷本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 对这一历史进程重加梳理,不妨说,是探索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新中国工业化史的尝试,只不过采取了回望录的形式。《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49-1978年综述)》是在前三卷即《中国工业化的初战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49 195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58 1965)》(待出)、《中国工业体系的纵深配置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66 1978)》(待出)分段论述基础上的综述卷。作者把当代中国工业化历史的研究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
本书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这个热点话题为线索,首先对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使用的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的阐述;客观分析了贸易战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危机,紧接着理性思考中国同制造业强国之间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指出中国走向工业强国的几大关键要素;并就高端制造业的灵魂是什么进行了深度解读。文中也分析中国亟需怎样的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新解。*后回归如何打造中国品牌。以华为手机的成功之道对中国制造业进行案例剖析,对中国制造业的出路提出一些极富参考性的建议。郎教授这本书字字珠玑,论述逻辑衔接完美,问题论述扣人心弦,读书稿时候感觉如饮美酒,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为中国制造业的前途操碎了心的家国情怀。
......
禹湘等*的这本《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实践与 创新》共分为四章,**章分析了开展国家低碳工业 园区试点的背景;第二章阐述了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 路线图设计;第三章总结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 现状与前景;第四章介绍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 典型做法。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创业实践的思考认为,产业发展是由需求和科技两个车轮驱动的。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需求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进步也明显加速,两者的共同作用,正推动着新一波产业革命的到来。作者从产业发
《能源世界是平的》以高风险金融领域为基础,探索了能源市场的历史,对过去和当下能源市场的变革进行了比较。《能源世界是平的》揭示了导致能源世界平面化和全球化的10种力量,这也是10条能够直接应用于原油和能源市场的重要法宝。《能源世界是平的》既全面深入,又通俗易懂,适合高级决策者、能源专家、专业人士和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基于目前风险管理与控制逐步标准化和精细化的发展趋势,本书以 外项目风险管理有关标准为指导,以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管控为研究对象,顺应风险管理与控制发展新趋势的需要而编写。全书共有十章,主要包括EPC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监控;EPC工程总承包项目阶段风险管控、专项风险管控、接口风险管控,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等内容。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近年来 企业在 外开展EPC风险管理实践的一些案例,书稿可读性强,对从事工程经济与管理的研究人员、EPC风险管理的从业者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本书以经济学中环境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围绕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问题展开研究,全面探究生态创新行为的前因与后果。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初步提出研究假设,在波特假说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拓展和细化,构建了涵盖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所有驱动因素与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党中央基于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实 现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福祉和进一步推 动能源电力领域改革发展的双重任务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 电力系统是解决方案。 本书从分析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特征入手,阐述了构建新型电力系 统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思考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难题,从保障电 力安全供应的重要举措、推动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战略选择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动力的高度,提出了构建新型 电力系统的战略意义。 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将推动我国能源消费更加科学节约,能源 供给更加清洁高效,能源技术更加绿色先进,能源体制更加符合市场发 展规律;同时,
《首都钢铁公司》是红色工业丛书的一个分册。首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中国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中国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中国Z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中国Z先进的高炉。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多种经营的集团公司。北京2008年奥运会前夕为了首都环保搬迁转产。本书将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其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首钢的发展过程;展示其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表现工人阶级在时代背景下的抉择,歌颂其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默默付出的匠人精神;阐释其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首钢蕴含的爱国主义、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