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继刚主编的《旅游研究进展(第7辑)》包含了2012、2013年间完成的6篇博士论文辑要,从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等多个基础领域对旅游地产、主题公园、旅游企业、旅游博彩、旅游减贫以及森林公园等多个主题进行研究。与大多数旅游学术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来获得靠前手数据不同,本辑中的论文围绕旅游研究的学术问题,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典型案例,通过收集严密、细致、全面的靠前手资料,验证理论事实,表明新一代青年旅游研究者在方法与技术的进一步规范与严谨,对数据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以更严苛的要求。
《社区环境圆桌对话:理念与实践》是CIDEG应急课题,近期已经结题。该项目由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王华主持。本研究项目系统地总结了环境圆桌对话在我国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情况,介绍了我国开展利益相关者圆桌对话的背景、组织及操作模式设计、地方应用状况及案例,介绍了就社区环境圆桌对话开展的社会调查结果,并对利益相关者圆桌对话在我国社会治理,特别是环境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对我国环境、社会、政治、法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本书以四川乡村旅游共享经济为研究对象,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视域下,从旅游品牌共享、旅游知识共享、旅游住宿共享等方面对四川乡村旅游共享经济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四川乡村旅游共享经济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变动态势,为研究乡村共享经济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完善共享经济的相关理论。
本书阐述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总体目标要求和根本遵循,提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驻村等一线工作的主要内容,作者结合自己20多年一线扶贫工作的实践,提出了乡村产业培育发展、乡村振兴基层工作的方法建议,着重明晰了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就业、集体经济、乡村教育、乡村文明、乡村治理、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等一线工作的具体内容。随文列举了14个实地调研的典型案例,结合乡村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路径与方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对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学习参考价值。
本书提炼和总结了常见和实用的房产常识,内容包括常见的房屋类型,购房置业常见术语,选购房产,房屋销售价格,购房合同,交易税费,购房抵押贷款,产权登记,验房与收房,家庭装修,物业管理,房产投资,房屋出售与出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房产的有关知识,及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技作巧,从而成为房产方面的专家。本书可作为广大购房置业人员,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相关从业人员,有意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入门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涉及文旅投资、PPP融资、金融实践、文化观察、文旅地产和产城融合等市场上的多个热点,读者紧跟作者在实践中的感悟,能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文旅金融世界。当金融与文旅结合在一起,就能为市场创造出更多的非凡价值,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本书显然可以为此发挥启示和助推作用。
刘志林、景娟、满燕云编著的《保障性住房政策靠前经验(政策模式与工具)》是一本有关回顾和对比保障性住房政策靠前经验的著作。本书着重于不同政策模式和政策工具的横向对比分析,特别是针对每一个政策工具,对比各国和地区的政策设计、组织架构、资金来源、实施机制等要素,分析这些措施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下出台,它们所希望解决的住房问题是什么,其政策效果如何,并从可实施性的角度对各个政策手段的优劣和适用性进行评价。总的来说,作为北京大学一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低收入住房政策靠前经验与中国借鉴”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本书希望通过对保障性住房政策靠前趋势和经验教训的梳理、对比与评述,为我国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提供更为实际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
《村庄规划工作实务/农家书屋助乡村振兴丛书》主要介绍村庄规划的基本知识和规划工作实务,包括:村庄规划前期研究、产业发展规划、三生空间与布局、乡土特色保护与传承、土地整治、村庄内部道路规划设计、绿化建设、坑塘河道改造、给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厕所改造以及村庄规划案例等,《村庄规划工作实务/农家书屋助乡村振兴丛书》对于做好村庄规划工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背景下,基于我国住房保障实践,在国际借鉴、城市比较、案例分析等基础上,研究城镇化和研究探讨城镇化与住房保障、市场化与住房保障、住房保障制度变迁、住房保障供应体系等理论问题;分析住房保障十二五”时期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十三五”时期新形势新要求提出未来住房保障政策的出发点、理论创新和措施建议;跟踪住房保障城市实践和新探索,分析并归纳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的发展模式;比较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渠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债券融资和保障性住房基金等直接融资创新;将住房保障和PPP模式结合,分析目前住房保障领域发展PPP模式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质上是一个“俱乐部”,其向社员提供的产品可以视为一种“俱乐部产品”。农民之所以从分散走向合作,在于通过合作可以解决单个农民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情,实现“合作盈余”。其合作的基础一方面在于多年以来农业生产生活所传承下来的“同质性”和熟人社会所产生的信息对称,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农村精英的大力推动。而科学合理的合作社治理体系,也保证了农民合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数字贸易是国际经济学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也是国际贸易新的驱动力量,正在成为各国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学界关注的焦点。它的兴起改变了传统贸易模式,带来了更高效、更便捷、更全球化的贸易方式。本书主要介绍数字贸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技术支持、政策环境、风险挑战、未来趋势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仅包括数字贸易的主要形式、数字贸易的发展与全球治理、数字贸易的基础设施与宏观环境、数字服务贸易、数据贸易和跨境电商等问题,还对数字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前景进行了展望。本书适合国际贸易、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阅读,也适合对数字经济和全球化贸易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从荒地到市民农园: 连接农与人的新型商业模式》讲述了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用新手法开拓农业事业的创业历程。 在日本,少子化、老龄化日趋严重,农业后继无人、土地税金等问题导致被荒废的田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来自农地法的约束和农民的传统习惯又让土地的租赁和转让成为一件难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日本的年轻人西辻一真,通过打造具有附加价值的农园连接了一般市民和农业,并成就了一番事业。 《从荒地到市民农园: 连接农与人的新型商业模式》的内容就是基于NHK ETV 特集节目“拯救受灾农民:年轻创业者挑战农业再生的 550 天”而受到社会关注的年轻创业者的挑战故事,也是在日本成功进行农业创业的领军人物的著作。全书共分6章,以对遭受过海啸袭击的土地进行土壤改良并在其上成功种出番茄为引子,按照荒地—开垦—播种—发芽
《新常态下区域治理及行政管理创新: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论文集》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论文集,论述了新常态下区域治理及行政管理创新的相关问题;如:北京市发展新区人口动态变化分析,产业一体化下京津冀地区创新链构想与对策研究;“北漂”群体住房状况调查;张家口市生态补偿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草原补偿为例;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国际案例借鉴及路径选择;绿色治理下大城市郊区农户土地利用生态行为研究;减量规划目标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云模式”在行政审批中的应用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当代公务员考录制度下公务员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与对策;消费者协会公益诉讼制度研究;食品安全多元治理中民众参与情况研究分析——基于北京丰台区花乡市民
当返乡已成为知识分子春节期间书写或臆想的题材时, 当农村已被网络新世代用“风口”和“互联网+”包装起来后, 当北上广已被都市白领们纠结于逃离还是回归的选择时……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从十二年前,就开始选择回到乡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坚持至今,甚至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在这不算太短的十二年中,又是怎样的情怀激荡,让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在资本与发展的洪流中,逆流而上,回到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之中。本书选择了2005-2015十年间,在温铁军领导下,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人才计划”学员从事乡村建设的故事,回顾个人在时代背景下、在乡土社会中,青年人的成长经历,并在与土地、与乡村、与农民的互动中,反思个人成长与农村发展、甚至社会变迁的关系。
本书基于演化经济学思想提出适用于个体偏好变化研究的“有限知识”基础假设。从个体的有限知识假设出发,构建农户技术采纳决策模型,基于有限知识假设这一更具一般性的范式,打开农户技术采纳决策过程的“黑箱”。本书采用“基于主体建模仿真”的研究方法,探析异质性农户之间互动规则,研究社会规范与社会网络等非经济因素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并讨论多个新品种推广情形下的扩散秩序规律。基于研究结论试图从实践上为中国在农村地区或其他合作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可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