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策略与措施》教材,是西南政法大学侦查学院的专业骨干课程,是本科、研究生的必选教材,也是实战部门的参考用书。该教材已经入选西南政法大学校级规划教材。该教材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侦查策略的基本内涵和案件侦查中策略的运筹模式和思维。通过研究策略行为,达到以下目的。 (一)构建侦查思维 (二)围绕侦查措施的使用,构建相应的运用思维和运用方法,为案件侦查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各类侦查措施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类侦查措施的具体运用方法 (二)侦查职能部门规定的各类侦查措施的具体运用方法 (三)案件侦查中的各类新技术手段的具体运用方法,包括大数据侦查措施等。
本书首先界定了结果加重犯的规范构造,明确了我国刑法典中结果加重犯的存在范围。之后运用动态的责任主义观点,提出在实质责任论的背景下,危险性理论能够解释结果加重犯存在的合理性。进而探讨结果加重犯成立的限定规则,提出应当在客观归责和主观归责的分析之后运用 全等审查阶层 理论判断因果历程偏离情形的归责,并对结果加重犯的未遂以及共同犯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结果加重犯的司法认定,对本书提出规则的可操作性予以检验。
目 录 章 犯罪既遂理论研究中的前置问题研究——对我国罪刑规范模式的再追问 一、对“犯罪既遂模式说”的再批判 二、对我国罪刑规范模式的再宣示 三、对“犯罪成立模式说”进行“批判”的两点回应第二章 我国预备犯理论中的争议问题研究 一、总则性“预备犯”立法是否应该取消 二、具有刑事可罚性“预备行为”的再界定 三、我国预备犯立法模式的抉择第三章 犯罪既遂标准问题研究 一、对“犯罪目的实现说”“犯罪结果发生说”批判的省思 二、对“构成要件齐备说”批判的省思 三、犯罪既遂标准的再设定:“犯罪对象侵害说”第四章 对我国“犯罪既遂形态论”的反思 一、对我国“犯罪既遂形态论”的检讨 二、犯罪既遂形态体系的初步构建第五章 特殊犯罪形态之既遂问题研究 一、结果加重犯之既遂问题研究 二、数额犯之
本书以反映犯罪学研究新成果和理论创新为基本目标。一方面,本书开阔视野,力求反映近期 外犯罪学新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另一方面,在充分消化和吸收犯罪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环境,对犯罪现象提出新解释和新对策。本书以综述性和学术性兼备为基本特色,即以犯罪学的课程体系为主线,以专题形式述评犯罪学理论研究成果,并对犯罪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各个专题依据性质的不同,或在介绍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简要介绍犯罪问题的发展脉络,梳理出理论研究的发展规律,确立发展的基本方向;或介绍并评析域外的犯罪防控经验,为中国犯罪对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照和借鉴,等等。虽然各个专题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
犯罪情报是一种有关犯罪活动的信息,是一种经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整理、研究和加工后,进行传递和利用的犯罪信息。本书系统论述了与犯罪有关的人、与犯罪有关的物、与犯罪有关的事是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犯罪事实等,揭示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及内在联系,旨在侦查、发现和控制犯罪活动,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为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作出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犯罪治理逐步走向现代化,其主要表现为犯罪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犯罪治理手段由刑事治理与非刑事治理构成,犯罪治理依法展开,犯罪治理过程强调权利保障,犯罪治理体现智慧化、理性化和数字化特征。本书从犯罪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全面描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犯罪态势和犯罪治理现代化的进程,进而评析了“严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宽严相济三大刑事政策,分析了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与犯罪治理的关系。 ,又具体阐释了未成年人犯罪、金融犯罪、新型 犯罪、网络犯罪、职务犯罪、流动人口犯罪以及老年人犯罪的治理现代化问题。
本书由大数据与侦查、视频侦查、通信大数据侦查和互联网大数据侦查四部分内容组成。其中, 章介绍大数据与侦查,包括大数据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大数据侦查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章为视频侦查,主要包括视频大数据侦查的基本知识、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及视频图像分析、辨识、查证、研判技能;第三章为通信大数据侦查,主要介绍通信大数据、手机信息及其提取、分析、查证技能;第四章是互联网大数据侦查,通过对互联网上交流、交易等各种数据资源的搜索、分析、辨识,搜寻犯罪线索、查证犯罪事实、锁定犯罪嫌疑人, 介绍互联网大数据侦查综合运用实例。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 编理论篇、第二编实务篇、第j三编法院对集资型犯罪的倾向性判决。 编分为六章:集资型犯罪概述,集资型犯罪的立法沿革,集资型犯罪的危害与预防,集资型犯罪的犯罪构成,互联网视域下集资型犯罪问题——以网络借贷为例,集资型犯罪中的刑事处罚问题。分析集资型犯罪的26个罪名,并考察刑法对集资型犯罪的立法规制路径;分析当下集资型犯罪的危害并给出预防的策略,重点分析集资型犯罪的犯罪构成,从主观方面、主体、客观方面、客体四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针对当下犯罪多发的网络借贷案件以专章论述, 一章对集资型犯罪的刑罚问题进行了研讨。 第二编分为四章,将集资型犯罪的26个罪名根据犯罪时点的不同划分为:准备类集资型犯罪,行动类集资型犯罪,完结类集资型犯罪,其他类集资型犯罪。每章对每个罪名结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犯罪治理逐步走向现代化,其主要表现为犯罪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犯罪治理手段由刑事治理与非刑事治理构成,犯罪治理依法展开,犯罪治理过程强调权利保障,犯罪治理体现智慧化、理性化和数字化特征。本书从犯罪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全面描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犯罪态势和犯罪治理现代化的进程,进而评析了“严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宽严相济三大刑事政策,分析了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与犯罪治理的关系。 ,又具体阐释了未成年人犯罪、金融犯罪、新型 犯罪、网络犯罪、职务犯罪、流动人口犯罪以及老年人犯罪的治理现代化问题。
《中国犯罪治理蓝皮:犯罪态势与研究报告(2019)》基本延续了首期《蓝皮书》的框架格局,通过“2019年度中国刑事政策及刑事立法与司法”“2019年度中国犯罪形势评估”“2019年度典型案件犯罪学报告”“2019年度中国犯罪学学科发展动态”等内容的呈现,从宏观到具体、从犯罪问题到学科发展,对我国年度犯罪学作了全面回顾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