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银行业的刑事犯罪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通过预防银行业犯罪,实现规范银行市场秩序,维护银行业相关主体利益和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的目的。在研究大量银行业犯罪案例的基础上,结合银行业犯罪案件办理经验,本书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银行业犯罪的理论与实务疑难问题。本书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体系性强。本书溯源考察了银行业起源,研究了我国银行业的法律规制,研判了银行业犯罪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银行业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分破坏金融秩序犯罪、腐败犯罪、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犯罪和金融诈骗四部分研究了银行业内常见多发的罪名。二是实用性强。本书通过简短的文字为读者传达更多的实务信息,以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的研究为例,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刑法怎么规定,立案标准怎么适用,接着分析司法实践中如何掌握擅自
监管套利是商业银行谋求超额收益的 金融炼金术 ,常常与金融创新同步进行,在形式上契合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的要义,体现了资本权利自由化扩张的逻辑。然而,监管套利会弱化监管的有效性,促进影子银行的发展而积累系统性风险,造成 逐底 式的监管竞争,加剧商业银行的负外部性,甚至被认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的重要因素。实践中,比较典型的如通过资产证券化、影子银行、利用银行控股公司的监管差异、通过资本的跨境转移实现监管套利等。而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组织改革金融软法标准,有力地抑制了监管套利的消极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套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成为监管套利的重灾区。我国应该坚持实质重于形式、激励相容、规则监管与原则监管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金融监管体系,促
《危机银行处置:原理、制度与方法》系统考察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的全新立法与案例,归纳、总结了银行重整与破产的一般规律、原理及方法。《危机银行处置:原理、制度与方法》的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1)系统阐述了银行的特殊性,论证指出银行所具备的公共性与系统重要性两个基本特征,进而提出了保护公共利益、防范系统性风险、保障金融服务持续供给与保障货币政策等银行处置制度的四大目标;(2)对不同语境、不同层次下的"银行处置"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有助于厘清对于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便于更为深入的问题讨论和制度构建;(3)提出、论证了银行处置程序的行政化特质,对处置机构应有的权力配制、处置方式选择应遵循的低成本、市场资源优先、保护竞争、风险分担、保护私人合法权益等原则进行了系统阐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