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判关系是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与判决之间的关系,包括调解与判决之间价值层面的评价关系、性质上的关系、因果上的关系和结构上的关系,调判关系问题是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本书以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在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上的比较分析为研究主线,系统地分析论述了法律责任之一般理论、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关系之历史、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之共通性、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之差异性以及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交叉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 对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研究,其重点并不仅仅局限于两种责任的基本理论,还通过对两种责任的系统比较,分析二者的共性和差别,指出两种责任在彼此分立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的发展趋势。通过比较研究能够丰富和发展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各自的基本理论,因为这种比较研究必然会发现一些以往单纯地对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研究中未能有效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两种责任理论会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此种比较研究可能填补两种责任理论研究上的欠缺或空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12月24日通过并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本书收录了这一《决定》,以及202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经过校订后的《 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司法解释,希望能为广大民事办案人员及其他法律职业者查阅和学习提供便利。
本书以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为研究对象,意在破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以侵蚀生效判决既判力的方式来维护审判正当性的悖论迷局。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通常再审程序、案外人申请再审程序、第三人撤销之诉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程序构造来研究其结构逻辑。为全面认识我国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的价值取向、功能构造及现实状况,并探寻其完善路径,本书采用价值分析、人性分析、功能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场域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面对的价值冲突、预期功能与法律规范之间的互动状态,归纳了该程序构造的特征,并提出了调整建议,如严格限制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进一步限缩再审事由、给案外人申请再审“解缚”并将第三人撤销之诉后置等。 本书对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进一步协调民事诉讼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