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世界,正当法律程序已经成为一项普遍的司法原则。本书尝试呈现一幅有关其早期发展的复杂图景,指出它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欧洲社会及思想的重大变动的内在关联,尤其是在宗教方面的根源。本书试图说明,除了从权利角度理解这项原则及相关操作,我们还有理由把它理解为一种试图控制或隐藏不可克服的敌意的机制,并进一步从这个角度观察和理解现代世界的某些困境。
本书选取浙北T市 一站式 纠纷调解实践现状调研的经验材料,以 一站式 纠纷调解机制为研究对象,从 一站式 纠纷调解的产生背景、具体分工、调解方法与规则等方面入手,客观呈现出 一站式 纠纷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组织结构再造、运行与协作的具体内在机制和理论模型。结合 一站式 纠纷解决的优势与不足,从完善调解的 最后一公里 、构建 三治融合 的调解模式和发挥党建引领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分析 一站式 纠纷调解的法治完善路径。
本书阐述了民行交叉案件及其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在对国内外民行交叉案件审判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制度,强调建立 附带审理 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司法权相结合原则、先决问题个案处理原则、公共利益小损害原则、司法终解决原则以及司法权与行政权均衡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了完善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模式的具体建议,即以 诉的声明 确定案件性质、以 指定管辖 突破管辖限制、以 行使释明权 合并新的诉、以 文书间渗透 关联相关裁判等。本书从司法实践出发,结合《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针对如何实现民行交叉案件的科学立法、公正司法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行交叉案件的审判工作提供借鉴。
本书遵循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在对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总结评估的基础上,以实践给现有相关制度和理论带来的变革和挑战为出发点,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关系辨识和机制衔接为视角,归纳、总结、分析并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关键和争议问题。本书的特点在于:1.辨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关系。2.类型化分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公益诉讼的衔接逻辑和运行机理。3.设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公益诉讼衔接的实体和程序规则。
网络犯罪、人工智能及机器算法似乎瞬间进入办案人员视野。大数据不仅直接冲击着既有刑事证据原理与规则,还间接地影响到犯罪观与刑事证据观。本书拟就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数据证据收集与运用展开分析。全文除导论外分七章,分别就大数据对刑事证据观的影响、电子数据证据基本概念、电子数据取证、动态与静态电子数据分类与取证、加密与非加密电子数据证据能力与证明力、垃圾与常规电子数据证据搜集与运用规则、大数据分析报告证据属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2020年底,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020年度优秀社科学术社团奖励性补助。在该项补助的支持下,研究会以刑事辩护、刑事侦查制度和少年司法三个专业委员会为依托,围绕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了调研活动,并以线上方式召开了 刑事诉讼法实施重点问题研究 研讨会。作为调研与研讨活动的总结,《刑事诉讼法实施重点问题研究》一书针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刑事辩护制度、刑事侦查制度以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制度的实施问题予以专门探讨,汇集观点,提供对策,以期对推进我国刑事程序法治建设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