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大量案例,解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行为的主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事实认定、行政行为的法律适用以及行政行为的程序等行政法中的重要命题。本书通过案例引出问题,又通过理论分析、规范解释等方式重新回到案例,从案例视角对行政法的原则和规则进行抽丝剥茧,梳理出能够直接服务于实践的研究成果。让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认识到执法中容易触碰的法律底线,防止在行政诉讼中出现败诉的尴尬局面。同时,也有助于提示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应从哪些角度防止行政行为存在的违法与瑕疵。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七版)》是根据*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为高校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编写的专门教材之一。该书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和行政法学说为基本研究素材,同时吸收、借鉴了国外行政法学研究的大量成果。教材在继承、批判和扬弃国外行政法学的控权论、管理论、行政权力本位论、相对人权利本位论等各种学术流派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和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框架。 本书第六版问世以来,陆续发生了几件对本书内容有重要影响的大事, 迫使 我们不得不对本书进行全面修订,推出本书的新版 第七版。否则,本书的内容将会落后于时代,与现实脱节,给以本书为教材的广大高校师生带来困难、困惑。近年来发生的对本学科有重要
本丛书及时刊登行政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务前沿问题,新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司法政策及解读,具有典型和指导意义的审判案例及分析,行政法及行政审判的调研信息及成果等内容。 第97集设有 高端论坛 理论与实践 案例分析 调查研究 域外经验 司法文件 等栏目。
本书全面吸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的最新立法、司法及学术研究成果。尤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一些法条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可以使读者能够深入的理解该法条的适用。本书根据条文内容精炼条文要旨,方便读者查询;每页的固定位置留白,供读者进行评注与学习。
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重大改革部署以来,检察公益诉讼历经 顶层设计 法律授权 试点先行 立法保障 和 全面推开 等阶段,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检察公益诉讼全面推开的这六年,检察机关用实践和实绩证明了检察公益诉讼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优质法治产品、检察产品,体现了公益保护 中国方案 的蓬勃活力和制度优势。本书从实体和程序两个维度探究我国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取得的成就、不足和完善进路。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试点以来,诉前程序在规范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了行政公益诉讼结案的主要方式,实现了公共利益的高效保护。随着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检察公益诉讼准备专门立法的背景下,有关诉前程序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环节设置以及与诉讼程序的衔接等方面需要作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助力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的发挥更大的作用。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三版)》主要以我国行政法治实践和行政法学说为基本研究素材,同时吸收、借鉴了国外行政法学研究的大量成果。本书共分上下两篇共27章,对行政法概念、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规范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征收与征用、行政确认与行政裁决、行政给付玉行政奖励、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行政程序与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等作出了详细论述。本书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适合法官、律师等司法界人士使用。
行政审判方式改革是行政诉讼制度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本书内容如下:章行政审判职能配置科学化。本章论及行政审判职能的概念、特点、结构、配置科学化的内涵、实践障碍,追问行政审判的本质,提出科学配置职能的措施。第二章行政审判庭审实质化。本章论及行政审判庭审实质化的内涵、必要性、实践中的制约因素,提出庭审实质化改革措施。第三章行政裁判文书说理充分化。本章论及行政裁判文书说理充分化的含义、特点、意义、实践问题,梳理行政裁判文书改革历程,提出优化行政裁判文书说理措施。第四章行政审判主体关系均衡化。本章在梳理、评价行政诉讼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行政审判结构应该是体现审判主体关系均衡化的结构。第五章行政审判方式智能化。本章论及行政审判方式智
本书通过对2014年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大量典型案例、统计数据、法院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的整理分析,以专题形式深度研究了 行政争议实质解决 行政诉讼府院互动 行政诉讼因应诉源治理 行政诉权分层保障 行政诉讼类型构造 行政诉讼繁简分流 等2014年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实施中的十个热点问题。 本书的研究为中国特色行政诉讼理念的更新和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些参考,对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和《行政诉讼法》的更好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书考察实践中行政协议的类型,在比较行政协议和民事合同异同以及对典型行政协议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行政法上的权利与义务 应为二者区分的核心标准。法官在审理行政协议案件时,可以通过功能主义路径对行政协议进行有效识别。在行政协议诉讼中,应正确把握合法性审查与效力性审查的关系,合法性审查的对象主要是行政协议中行政机关行使行政优益权的单方行政行为,效力性审查的对象是主要行政协议约定的内容。行政协议签订与履行中依法行政原则由于受信赖保护原则限制应结合个案慎重适用。在具体问题的法律适用中,应考虑该问题属于行政性,还是契约性,从而选择适用正确的法律规范。
在数字化时代,智慧法治构成当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法治形态。未来法治、实质法治和数字正义是其具体三大理念内涵,为行政诉讼智能化提供了价值指引和理论工具。审判活动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进一步从审判方式智能化、审判程序智能化和审判组织智能三方面展开。
本书以行政诉讼功能模式为分析框架,在对学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受案范围、证据规则、诉讼模式、行政判决等制度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脉络与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以目前我国信息公开行政诉讼中对诉的利益认定的司法实践为基础展开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从《行政诉讼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规范出发,结合立法背景和官方、学者对规范作出的解读,阐述了信息公开行政诉讼诉的利益所包含的主观利益、客观利益的具体内容。本书使用了定量分析方法,抽象出十几个变量对相关裁判文书进行描述,用人文社科常用的定量研究工具SPSS对法院层级、法院地域、诉的利益要素适用情况等重要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法院适用诉的利益各要素的基本情况、判断诉的利益的基本规律进行量化,使抽象的关系描述得以具体化。在研究视角上,本书立足我国实践,对裁判文书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地分析。作者前往多个法院进行调研,了解审判人员对信息公开行政诉讼诉的利益的认
本书以行政诉讼功能模式为分析框架,在对学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受案范围、证据规则、诉讼模式、行政判决等制度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脉络与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编是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知识概览,从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到现行行政诉讼的具体制度,结合行政诉讼法和 关于行政诉讼的司法解释,概要介绍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的参加人、行政诉讼的管辖,行政诉讼的证据以及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和裁判方式。下编则选择了影响中国行政诉讼发展进程的信息公开诉讼、行政协议诉讼、行政行为诉讼、行政公益诉讼和教育行政诉讼,从不同角度对20个典型案例进行阐释。案例分析中尽量保留法院“ 原汁原味”的裁判思路,全面呈现法官笔下法、理、情的考量,对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法理进行阐释,则试图兼顾世界法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及其对于中国之特殊意义,力图以案例为拼图,描画一幅中国行政诉讼的实证图景。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中国行政诉讼必将成为推动法治中国不可逆转的重
本书是为配合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改而编制的参考资料,也是“理想的行政诉讼法”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书中共收录了11个 和地区的行政诉讼法立法。“中国编”部分涵括了中国大陆、澳门和 地区的现行立法,以及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3个历史文本。“外国编”部分收录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8个 现行的行政诉讼立法,其中法国、俄罗斯等国的立法系 在中国翻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