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 环境法学 民事证据法 司法鉴定学 环境损害评估技术 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本书以现行立法、司法解释和各类技术标准为基础,以法学专业知识为本体,介绍环境自然科学相关的原理,将相关的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并掌握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基础理论,了解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发展历程,从法学视角建立主体、对象、管理和司法适用的相关知识结构,从科学视角了解以水、土壤、大气、噪声等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本书既有基础知识的介绍,收纳了大量环境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也针对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引导式介绍。 本书的推荐阅读对象既包括法学专业中对环境法学特别是环境诉讼法学和环境证据法学感兴趣的学生,也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化工、环境法医学
司法鉴定是一种认知行为,司法鉴定错误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课题。和其他同类著作不同,作者以认知科学为工具,将司法鉴定认知行为解析为一种层级结构:特征识别、特征比较、个体识别、关系推断、事件重建,并对各个层级结构进行了 再解析 ;以此二元解析为框架,探究了司法鉴定错误风险的 病理 。同时,吸纳当前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认知偏差导致司法鉴定错误的可能性。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一项司法鉴定错误的经验研究。最终提出了优化认知为导向的司法鉴定错误管理方案。本书对司法鉴定教学、科研、实务都极具启发性,对减少司法鉴定错误、提高司法鉴定品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书重点介绍了《测量不确定度指南》(GUM)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法庭实验室有着广泛的应用。前四章主要介绍法庭测量、计量中的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及其溯源,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与表征方法,不确定度评定的程序与步骤。第五章利用法庭科学中的距离测量的示例:犯罪现场距离和枪械长度测量,说明不确定度的捕获和评定方法的使用;第六章利用法庭科学中的称重示例介绍天平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使用;第七章介绍了呼气酒精测量中的不确定度评定。第八章补充介绍了不确定评定中的其他事项,包括定量分析、采样、灵敏系数、不确定度与方程式等。
学法律的人可以不懂些证据技术吗?社会的变革离不开科学技术革命,法律的发展亦如此。当下的国际竞争也再次告诉我们,谁掌握了核心基础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经济贸易和法律规则的话语权。本书聚焦1904年至1949年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引入历程和本土化发展,尝试还原近代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发展的真实面貌,填补部分历史空白。指纹证据技术在疑犯识别和案件侦查中如何发挥其重要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引入这门证据技术,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本书从科学与法律的碰撞与融合的角度,跨越多学科知识界限,回答了这些问题,考证了近代指纹证据技术的发展历史,阐述了科学与法律的关系。本书不仅丰富了近代法律的研究、增进了对证据技术的理解,而且可为当下司法改革挖掘本土资源,提供些许镜鉴。
本书涵盖了美国法庭科学学会的11个专业领域,探讨了法医人类学的新方向,展望了刑事技术学、司法工程科学、法医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法医毒物学、文书鉴定等学科的未来以及数字和多媒体科学的当前和未来状态。本书充满了当代*伟大的司法鉴定的思想和理念,同时设想了十年后司法鉴定发展方向以及这些可能的新进展对法律的影响,强调理论进步、实验室的创新**和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