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从*学期就开始学习解析案例的方法。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紧密相连。 本案例集*早可回溯到1993年,从2010年开始以三卷案例集(新生卷、进阶卷、司法考试备考卷)的形式在德国出版。书中详尽收录了在德国法学教育中富有讨论价值的刑法案例,展现了案例解析的结构,并为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这三卷案例集,可使读者独立掌握在法治国框架内解析刑法案例的方法。 作者希望可以通过这三卷案例集的翻译和出版,为中国的刑法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希望读者开卷有益!
秘鲁民法史上共有三次法典编篡活动。**次编篡发生在1845-1847年,其草案在1852年获得通过后成为秘鲁的**个民法典。1984年的民法典在法典世界享有很高声誉,这首先要归功于其人法编的巨大成就,该法典的立法技术和体系构造也颇值注意。 在民事和商事活动的界限日趋模糊的当代社会,世界各国民法典的编篡和改革活动,如荷兰新民法典、魁北克新民法典和阿根廷新民法典的起草,以及秘鲁民法典的改革,都以民商合一作为目标之一。秘鲁民法典的改革以此为基本思路,拟以一般企业法取代商法典,并在一定程度上将传统商法规范纳入到民法典中去,当能为我国未来民法典的设计提供一个参考方案。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民法理论提出了挑战。而在如何改造传统理论并使民法典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的问题上,秘鲁学者和立法者回应和创新的魄力及其提
1989年前后,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曾经深恶痛 ,同时自己的生活又深植于其中的世界观解体,长期承袭的生活方式被迫重置。《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精)》是伊娃·霍夫曼在东欧游历的记录。她在1989年返回故乡,见证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正在分裂为两个 的捷克斯洛伐克,如何“创造他们的历史”。借由与当地各阶层民众的谈话,以及对所见所感的忠实记录,本书呈现了当时东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 在霍夫曼游历的 里,改变几乎是大家共同的渴望,而除了罗马尼亚外,改变都是在全面非暴力且几乎没有遭遇统治力量丝毫反抗的情况下完成的。随着历史改变的推演,这是 状况的剧本,是披着柔软光滑外衣的革命。然而发生在那里的 深层的转化,其实是 戏剧化,也经常是没有
2005年颁布的《日本公司法典》,共由八编34章979条组成,其内容之丰富、制度构建之细致周到,世界闻名。该法典自颁布施行以来,尽管为配合其他法规而有过若干次修正,但自身未进行过任何正式修改。2014年日本从完善公司法自身制度,谋取新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改完善。本次修改不仅主要围绕公司机构制度、企业集团机制、募集股份发行制度以及公司重组制度等,对众多规范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完善,而且仅就所涉及的条、款、项而言,多达800多处,还就修改前后公司法的有效衔接规定了详尽的过度措施,毫无疑问属于重大修改。本书就是对此次重大修改后的《日本公司法典》的全新汉译本,坚信对我国的公司法学教育和研究以及法律实务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凡经典名著,大多短小精悍。海塞林克教授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依托短小的篇幅,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系统提炼出以欧陆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法文化在全球化、欧洲化以及社会福利化的联合冲击之下所表现出来的崭新样态、特征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如果说亨利 梅利曼所著的《大陆法系》是对战前两百年欧陆法文化典型特征的精致呈现,那么马丁 海塞林克此书则意在系统勾勒战后至今欧陆法文化变迁与演进的整体图景。两部著作交相辉映,共同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可堪涵括大陆法系过去与现在的相对完整之拼图。 此书主要从两个层面对欧洲法律文化的整体样态做出了阐释:其一,一种新的欧洲法律文化正在形成;其二,较之欧洲当前存在的诸内国法律文化,新的欧洲法律文化明显不那么形式主义,而愈加朝向一种注重实质效果以及实用主义的样
本书主要介绍学习英美法的方法,包括如何阅读英语法判例以及如何撰写英文法律文件。*部分介绍英美法律制度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介绍判例法的遵循先例原则及其适用,第三部分详细介绍判例阅读与分析路径,以及撰写案情精要的方法,第四部分有关法律文件的撰写要点几个事。本书特点之一是配有大量的判例和写作范例,以及写作材料,可供读者练习,实用性较强。二是采用原版判例,语言准确,并辅以适当的中文解释,减轻初学者的学习难度。三是本书的内容,对于英美法的任何学科都是敲门砖,因为本书的主题是学习方法,而不是只针对某一法律领域。四是本书适应的读者群比较广泛,既可以用作法科学生学习英美法或比较法全英文课程的教材,也可以用于法律英语课程的教学,还可以为其他对英美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全面的英美法的知识。对于
美国立法机构需遵守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议事规则,包括成文法、法院决定、基本法律原则等。美国立法程序规则对广泛的州立法活动进行了细致分类,对多年来程序理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本书以《梅森立法程序手册》为视角,介绍了美国立法程序的主要方面,包括议会法及规则、辩论、适用于动议的规则、法定人数及表决选举、立法机构、事务处理、议院与行政部门及其他议院的关系、会议等内容,旨在为关心立法程序的读者提供一些方便。
本书的作者为欧盟机构的杰出法律和语言学专家,长期研究并参与欧盟法律相关文献的翻译,因此能够从诸多学科视角来展现欧洲一体化、特别是涉法方面事务的一体化过程。在统一的框架概念下,欧盟正在形成一个各方协调后的统一立法语言,这体现在《欧盟民法典草案》和《欧洲共同销售法》,以及欧洲法律文化的出现之上。 《欧盟法律中的语言与文化:以多学科为视角》上编着重关注欧盟的立法语言,特别强调法律翻译和长期形成的语言和多文化的欧洲背景,包括对比较法方面的优势以及通用语翻译的利弊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书中编的关注点是欧盟立法的多种语言翻译、各国法院的判例法、欧盟法庭上的口译技巧,以及欧盟法律概念自治的可行性和法庭口译员专业化方面的需求。即使单从翻译工作量上出发,全球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和团体
本书通过讲述塞缪尔 雷波维兹的律师生涯中精彩、引起轰动的数十个辩护实例,描绘了他如何在法庭上多次绝地反击,给予控方当头一棒,以及他为这些案件做了哪些准备、如何调查证据、如何询问证人、如何将庭审的节奏控制在自己能掌握的范围、如何打动陪审团、遇到过哪些阻碍和挫折。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作为纠纷解决方式(ADR)在 法律的荫影下 运作着,与诉讼的现实机能密切联系,是促进法治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不可回避的问题。美国独立后,ADR有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其一是在商业纠纷中的发展,其二在劳资纠纷的矛盾不断激化中逐渐显现。随着美国国家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传统ADR在经历了早期的制度化准备后,开始向新型ADR转变。伴随着不同阶段国家与社会对纠纷解决实际需要的不同,美国联邦新型ADR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建、发展、变革、完善四个阶段。美国联邦ADR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着规范对ADR的影响从 隐性化 到 显性化 的转变,和法院对ADR从 竞争 到 合作 的态度变化,ADR的历史发展是对规则从 逃离 到 回归 的过程。本书阐述了美国联邦ADR的历史发展图景,阐明在ADR和诉讼趋异的价值追求与趋同的社会现实之间,ADR面临着与规则
《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代表作,奠定了19世纪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这部诗集带有古典主义的韵律和美感,却直指社会丑恶,表现大胆、语言强烈,一经面世便引起轩然大波,开启了新的美学,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维克多?雨果称其令世人产生“新的震颤”,它 是“一卷奇诗,一部心史,一本血泪之书。”《恶之花》中的诗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本版本亦收录《恶之花》1868年第三版增补本、《残诗集》《风流集》《题词集》和《诙谐集》。
《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代表作,奠定了19世纪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这部诗集带有古典主义的韵律和美感,却直指社会丑恶,表现大胆、语言强烈,一经面世便引起轩然大波,开启了新的美学,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维克多?雨果称其令世人产生“新的震颤”,它 是“一卷奇诗,一部心史,一本血泪之书。”《恶之花》中的诗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本版本亦收录《恶之花》1868年第三版增补本、《残诗集》《风流集》《题词集》和《诙谐集》。
《猎人笔记》是俄国文学巨匠屠格涅夫创作的一系列短篇作品集,这些故事 初于1847年至1851年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并于1852年作为单本合集出版。故事在“猎人”的 人称视角下展开,以行猎路线为线索,讲述了途中偶遇的各类农村居民、小贵族、农奴和自由农民的故事。书中通过揭示各个人物的性格复杂性——吝啬和无私、卑鄙和高尚、欺骗和爱,探讨了社会与时代、地主与农民、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同时描绘了俄国农村原始迷人的自然之美。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大的群岛 ,由13,500座岛屿组成,住着360个族群,说着719种语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 。印尼长年饱受殖民剥削与冲突战争蹂躏,拥有复杂的殖民经验与艰辛的现代化历程,加上其地理特征所导致的多种族、多语言、多 的特性,要理解它殊为困难。伊丽莎白·皮萨尼曾先后以驻外记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学家的身份周游印尼诸岛,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个神秘多变、处于现代与传统的奇妙交汇处的国度,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种族、 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的“黏稠”文化,将游历中所见所闻的零星片段逐渐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印尼画像。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 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 出版于1859年。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
英美法系的司法方法有偏重经验的鲜明特点,各种司法方法都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李培锋著的《英美司法方法释义》以英美法系司法方法的历史脉络为基础,结合逻辑与主体分类,构建了一套经验性的司法方法分类体系。本书从比较视角角度探讨了英美法系的特色司法方法,如遵循先例、类比推理、法律拟制,从历史视角揭示了英美法系司法方法与大陆法系差异的历史由来,并对每一种司法方法都尽可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本书对深入了解英美法系的司法传统,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司法文明建设不乏参鉴之用。本书作为靠前靠前部研究英美法系司法方法的著述,主要面向法学院校、科研机构与公检法实务部门,尤其是对司法传统、法学方法论感兴趣的相关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