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聚焦人工智能与法律之间的诸多议题。从场景上看,涵盖司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生成式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人脸识别、个性化推荐等应用形式;从主题上看,涉及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侵权责任、数据保护,合同履行、公司决策、算法共谋、知识产权保护、算法歧视、技术性失业、立法与伦理监管等热点问题;从视野上看,比较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应对之策;从学科上看,横跨法学、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伦理等多个学科。手册视野辽阔、观点新颖、素材丰富、法理深刻、语言质朴,很好地展示了全球人工智能法治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为深入学习、宣传和正确贯彻实施新修订审计法,审计署组织直接参与《审计法》修订起草工作的人员编写了《新修订审计法释义》一书。本书由修改决定、修订后的审计法全文、新修订审计法概述、条文释义、新旧条文对照表等部分组成,通过新旧条文的对照,对条文的修改背景、精神要义、与相关法律的衔接以及应注意把握的问题作了深入详细的阐述,内容丰富,释义准确,表达,是准确理解把握、深入贯彻实施新修订审计法的实用参考书。
《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一书收录历年来我国颁布的与新闻出版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全书按十个部分进行汇编,分别为“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综合类”“规章、规范性文件·图书、音像电子网络”“规章、规范性文件·新闻报刊”“规章、规范性文件·印刷复制”“规章、规范性文件·发行市场”“规章、规范性文件·出版物进出口”“规章、规范性文件·依法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其他”。书中收录文件齐全,适合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及公众查询新闻出版类相关法律法规。
《公司法案例教学》一书系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公司法领域的有名专家虞政平先生倾注十年之心力而铸就的公司法案例教学专著。自该书靠前次出版后,获得读者广泛好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今源于2013年《公司法》之修订以及《公司法解释(四)》的出台,虞政平先生对该著作进行了大范围重新修订,遂诞生《公司法案例教学(第二版)》一书。本书文字达220余万字,案例总数达220个。其主要内容贯穿公司设立与权能、公司人格与揭穿面纱、公司资本与股票、股东资格与权利、股权转让、公司决议与高管职责、公司并购、公司解散与清算、公司诉讼之执行、公司中犯罪十个部分。所选案例类型以民商事纠纷为主,并涉及行政、刑事以及执行等,书中采用一案一主题一评述的编选原则,每一件案例均体现了公司法的一个知识要点。本书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大到结婚买房,小到网上购物。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知法却不懂法”,不知该如何保护自己。法律早就成了现代社会的通行证,但当我们真的身处这些纠纷时,还是会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对此,“南方周末”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学教授,历时一年,共同打磨课程。他们不仅会分享在面对网络暴力、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泄露等日常问题时要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更会说透法律人在面对类似问题时的底层思考模式,助你像法律人一样,用更宏大的视野,直面更复杂的世界。
本共五章,章概论介绍了中医筋伤学的相关概念、发展简史、病因病机与分类、诊断与治疗方法等内容。第二章至第五章分述了上肢、下肢、躯干和其他特殊部位临床常见筋伤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和预防与调护等内容。本在吸收既往中医筋伤学经验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增强了内容的实用性。编写纲目清楚,层次分明,教师好教,学生易学。同时注重保持中医骨伤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精华,吸收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知识。
《行政诉讼30年:亲历者的口述》是对行政诉讼30年辉煌历程的回顾,以时间轴为主线,忠实地描述了22位亲历者的口述经历,回顾了《行政诉讼法》立法中的艰辛,记录了我国《行政诉讼法》从无到有,到行政法律规范、行政诉讼司法解释的逐步完备,以及行政审判制度的艰难创立到现在的蓬勃发展。
如果人们无法通晓如何应用某个法律系统,那么该系统的效力会如何?我们能够利用设计提高人们的法律能力吗?我们该如何在公共机构应用参与式创意设计方法,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本书主题聚焦“设计”与“法律”,共收录主题文章10篇。本书为设计和法律两大领域的协同发展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方法。除了法律设计主题,本书还收录了其他数篇文章,分别探讨了设计行动主义、女性与设计、设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及作用,以及人道主义设计等主题。
国际人道法,主要是关于战争或武装冲突的行为规范。打仗本是你死我活,残酷无比,但居然还讲法律,还有规则,且还是所有国家及交战方都必需遵守的规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这也正是人类理性闪亮的一面。 本书通过解读国际人道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来了解该法律体系的保护机制及一些重要问题,如作战方法、手段,以及武装冲突的性质,并涉及如何惩治战争中严重违反人道法的行为。
《公司法实战智慧(二)》由广州市律师协会企业与公司法律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编写,是在2016年出版的《公司法实战智慧》基础上的又一成果。本书中的实务案例和理论文章,多来自广州律师为公司和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工作实践,由本书编委分组编辑完成。本书的框架结构由各位作者撰写的应用法学研究文章及大量与理论文章相配套的案例构成。文章和案例结合了本届公司委多期沙龙的研究主题,是广州律协公司委的综合研究成果的结晶。书中部分案例来自于广州律师的积极投稿。本书既有较深的理论阐述,又在程度上反映了广州律师在公司法律实践中的成果,是一本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实务好书。
《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程序性保障及审查》以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为出发点,在充分考虑我国鉴定意见证据能力问题的困境之后,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并从程序角度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的措施。其中,特别就鉴定人隐蔽出庭作证制度、鉴定意见证据审查的新模式——专家陪审员制度予以充分介绍。
本书是一本关于我国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专著。本书对检察官责任制改革的定义、历史沿革、主要内容分别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本书稿质量较好,该书对我国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将起到积极作用。本书作者为武汉大学法学院诉讼法专业博士,本书乃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对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及其改革的概念、内涵及相近概念进行了介绍,对我国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源流进行了梳理,对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加以介绍,对其进行了理论思考与实证考察, 就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深化提出了建议。
《法边际均衡论:经济法哲学(修订版)》共分为九章,靠前章阐述法边际均衡论导论,包括哲学中的均衡论、相关的均衡理论、法学中的均衡论等。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从法本质、法目标、法原则、法主体、法客体、法行为、法责任、法程序等方面论述其相关边际均衡论。包括法的基本类型论、法的边际均衡论、法的均衡方法论、法的构成要素论、法的目标地位论、法的目标类型论、法的原则性质论、法主体本质属性论等。
本书围绕农村土地法律制度进行简要解读,上篇主要对农村土地相关政策法规作了介绍,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等,下篇从案情介绍、裁决思路、案例启示等维度,梳理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典型案例,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借鉴。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904件。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地理标志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地理标志商标对当地就业、居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率和影响程度超过30%。 本书对权利人和地方政府正确认识地理标志商标的法律内涵和权利使用有着重要借鉴,对司法和行政机关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维权工作,严厉打击地理标志商标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提供了必要参考,对我国地理标志商标法律研究将是重要推动。本书聚焦13个有关地理标志商标授权确权、侵权保护的热点问题,以33个典型判例为依托,全文引用司法判决书,真实呈现权利人、商标局和商评委的观点,画龙点睛的法官评述,认真梳理法院观点和审判思路。
阿尔伯特·艾廷格著的《西藏问题(国际纷争的背景流变及视域)》视角独特、资料新颖、史论结合、平实客观,颇具学术水准。 全书各章节以代表性问题加以贯穿,作者对西藏和中国内地数百年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关系寻根究源,提供了许多无可争辩的事实,质证诸多舆论造谣背后的真相。结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特点,书中归结确认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的基本史实。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原则、政策及宏伟实践,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精髓、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近距离展示了条约法律外交之魅力,深入浅出地探讨条法外交调研之道,为政学结合、法律与外交结合破解入门难题;深度聚焦国际法发展前沿和外交实务法律前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向海兴国“蓝色外交”、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外交”、追逃追赃反腐败“红色外交”、网络空间治理“数字外交”、“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条法事务,波澜壮阔、精彩纷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构建,则为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国际法学界履行神圣使命明晰了用武之地。
法治(rule of law),即“依法治国”,是“以法为根据和准则来治理国家”,是让法律成为我们生活的普遍根据。“法”究竟是什么?为何要以它为根据?中国为何要建立法治?如何才能建立法治?要在中国推进和实现法治,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对话和融合,需要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展开全方位的理论思考。本辑由多学科学者从政治哲学与法哲学、康德与黑格尔法哲学、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法治思维与法律推理、法文化史五个方面,共同探讨“法治”,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一些思想资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日本东京进行了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的“世纪大审判”。来自同盟国11国的法官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A级战犯进行了清算战争罪行的审判。本书主要刻画东京审判中国代表团的17位成员,聚焦人物英雄事迹,突出审判团成员在东京审判中担当的职责及发挥的作用。比如,中国代表团去东京,要完成哪些工作?与其他代表团相比,我们的任务有何艰巨之处?中国代表团在审判中,做了哪些出色的工作和相关准备?书中还追溯了代表团成员在校求学的历程,从求学背景来展现中国代表团成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一本半写实的法律职场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律师潘越,一位国内“红圈”律所创始合伙人。1993年,他一个人到天涯海角的三亚开荒,创办分所。之后,又一人奔赴上海,在上海创立了第一家外地律所的分所,并将上海分所发扬壮大。他满怀豪情壮志,走南闯北,成就非凡;他历经风花雪月,爱恨情仇,觅得佳人。“唯有开疆拓土,方显英雄本色”是他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本书记录的不仅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更有他作为律师的成功经验。希望通过阅读老一辈创始人的奋斗之路,能够让远离故土、追逐梦想的年轻律师,学会律师实战技巧,掌握职场升职避坑攻略,坚定内心,勇往直前,成为金牌大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