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语言学是研究审讯语言技巧与方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审讯语言是审讯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对象,是侦查讯问的重要工具。因此,与其他领域里的语言学比较,审讯语言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者在反贪侦查工作中亲身参加过许多重大疑难案件的审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审讯经验,本书将作者的亲身经验分析整理为审讯语言学专著。审讯语言学的研究目的决定了审讯语言学的性质,审讯语言学是为侦查讯问人员提供在审讯活动中运用语言的技巧和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
《法律与政策工具箱.不良资产处置:规定·案例·文书》由苏建永编著
这本专著,主要分国企招标采购管理、招标投标法律实操和国企招标监督管理三大板块。 国企招标采购管理板块,主要阐述国企招标的本质特征、招标采购管理的困惑困境、强制招标制度在国企的适用、不同项目类型特性的采购策略、国企招标的法律适用及招标管理职能设置与制度体系构建等内容。 招标投标法律实操板块,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梳理招投标关键环节存在的法律风险点和可能产生的争议焦点,有针对性提出防范风险、加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国企招标监督管理板块,系统梳理国企内部监督、外部行政监管、审计和巡视检查和社会监督、举报等不同监管渠道的职能发挥、关注重点,以及国企承接各类监管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本书既照顾国企招标的管理实践,也考虑实操经验,还涉及合规管理,旨在为国有企业招投标实操和监管提供一本实用
本书以票据法为视角,分别从民商事习惯调查对立法的影响,票据立法的移植与本土化,商事裁判对商法本土化的推动几个方面出发,结合其他商事部门法内容,对民初商法本土化进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和反思。全书分为五章:本书共有五章,*章介绍我国传统票据的沿革,并对清末的 志田案 进行分析评价。第二章评述清末、民初的民商事习惯调查和传统票据习惯的整理,以及它们对民商事立法本土化的推动。与清末相比,民初的民商事立法更注重社会实用性,在公司、票据等领域,大量传统商事习惯调查成果被立法所吸纳,客观上推动了民初商法本土化的进程。第三章比较民初五部票据法草案的优劣,并对票据立法进程中移植与本土化的冲突和调和进行评析。民初票据立法成果和立法精神被此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1929年《票据法》全面采纳 共同案 涉
作为致力于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期刊,《云南社会科学》从2012年开始筹备法学栏目,2013年正式开设。此次选择建栏以来的26篇文章结集出版,其中既有王利明、卞建林、刘艳红等资深前辈,也不乏谢宇、吴彦、张健等中青年学者,旨在展现优质法学论文的力量和风采。本书试图展示法律及法学研究的不同面向,在法律的斯芬克斯之喻下描绘法律历程的发展与变化。
本书包括“法律尽职调查概述”和“尽职调查操作指引”两大部分,系统完整的分析了法律尽职调查可能涉及的各类事项,不仅能够让读者对法律尽职调查整体的内涵与外延、操作流程、方式方法有充分的了解,更是一个优质、全面的法律尽职调查工具,以严密的体系和逻辑结构详细深入的分析了法律尽职调查中应当关注的事项及问题,并就各部分内容有针对性的提供了相应文件清单、访谈清单、尽调报告撰写范例。
疑难点梳理+全面分析解惑:全书共3大专题,17个疑难点,全面覆盖企业上市过程中整体变更、股权变动、主体资格等法律和财务问题。源于实践+回归实践:以实践为导向,深入剖析、提炼、解释实务中易产生疑惑的若干疑难问题,干货满满。精选案例+精彩点评:精选162个案例,每个案例都标出重点信息,并穿插点评,与正文相呼应,便于读者融会贯通。
本书在深入剖析公诉语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新近立法情况,全方位展现公诉语言在各个诉讼阶段的运用策略。既能作为公诉人公诉技能培训的教材,又能为侦查、公诉等司法实务人员提供实践指引。
本书是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组织编写的诉讼程序方面的权威实务解答图书。全书分为民事诉讼篇、刑事诉讼篇、行政诉讼篇、国家赔偿篇等若干个篇章,共设置1500个常见诉讼程序问题,内容丰富,方便实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方便更好了解诉讼知识,办理各类诉讼事项。
针对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犯罪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刑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相继修改,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陆续颁布,相关机构改革和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等新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22年4月29日联合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对公安机关管辖的78种刑事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作了规定。为帮助广大公安司法实务工作者正确理解、适用修订后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的有关内容,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与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联合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结合该立案追诉标准的起草、修改过程,对其规定的78种经济犯罪案件的犯罪构成、立案追诉标准适用以及司法实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全面阐述,并在附录部分
中国宪法学缘起发展至今已逾百二十年,伴随国家宪法实践的演进,其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革。欲推动构建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必先发掘本国宪法的历史脉络,弘扬中华优秀法治文明。本书按照时间和专题双重撰写思路,系统地梳理了清末立宪以来宪法学的缘起和发展,探讨了宪法文本、宪法教育宪法文献、宪法研究团体组织、宪法学方法与基本范畴、基本权利、国家机构、地方制度等范畴,并从宏观视角对当代中国宪法学发展历程作了阶段区分与阐释。
本书全面梳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自近代,尤其是1979年以来的发展状况。中国刑事诉讼法律史自清末变法修律以来,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历了萌芽、确立与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以后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可分为1949年至1979年与1979年之后两个阶段,1979以后中国刑事诉讼法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事诉讼法学。本书共包括四编十五章,第一编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刑事诉讼法学史,第二编为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争鸣与发展,第三编为刑事诉讼制度理论的争鸣与发展,第四编为刑事诉讼程序理论的争鸣与发展。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1979年以后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除以刑事诉讼制度为基本研究对象外,还对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争议进行回溯性研究,以期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从不良资产处置诉讼业务司法实践出发,以专题的形式对不良资产处置诉讼中的常见和疑难法律问题进行全景式扫描,包括不良资产处置诉讼中的受理、管辖、财产保全、诉讼时效、合同效力、资产转让、优先购买权、担保、主体变更、破产衔接、强制执行、民刑交叉等问题,基本涵盖了不良资产处置诉讼全流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本书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从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数千个案例中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努力做到一个案例代表不良资产处置诉讼实践中的一类法律问题,采取抽丝剥茧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求清晰展示案件细节,准确展示裁判观点,详细阐明法院立场,并对争议焦点问题和关联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本书对不良资产诉讼法律业务既有全景式的展现,又有疑点、难点问题细节式的剖析,旨在为不良资产处置相关从
《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民事卷 》由人民法院出版社编
本书是张明楷教授风格鲜明、独步学林的代表作。无论是理论体系的构建,抑或分析问题的逻辑,都带有强烈的法益保护思想和浓厚的大陆刑法理论的气息。 作者抉微发隐、深考精思,一以贯之地以刑法解释学为本体,发掘成文法的真实含义和内在理念。第六版仍然坚持在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的解释,在违法性方面采取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在责任领域采取以心理责任论为前提的规范责任论,在刑罚论领域采取以责任刑限制预防刑的并合刑论。 第六版再次扩容近六十万字,不仅增加了《刑法修正案(十)》《刑法修正案(十一)》的相关内容以及2016年7月以后公布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还在以下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增删与修改: ,在刑法基础论方面,对刑法的修改、刑法的基本原则与溯及力等问题增加了相关内容;第二,在犯罪论
《行政诉讼法(第三版)》主要更新在三个方面:一是更新了材料。继2014年《行政诉讼法》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处罚法》《民事诉讼法》先后修改,优选法院出台了几个重要司法解释。在此期间,各地法院公开了海量裁判文书,优选法院也裁判了众多案件,精彩案例让人目不暇接,书中案例自然吐故纳新。除了公开的司法统计数据,作者通过自己建设的裁判文书数据库,尝试对220万份行政裁判文书进行大数据分析。上述法条、案例和数据一般截至2021年底。二是充实了内容。增加了一章“诉讼程序概论”,涉及行政诉讼的任务、参与人和基本原则。节与小节有多处调整,受案范围、事实认定、判决方式几章做了较大改动,适格原告、行政协议、行政行为无效、规范性文件审查、协调处理、再审程序等问题也有了更多学习和思考。全书篇幅增加了近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