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原则被视为公法的“帝王原则”,当下在全球广泛传播中面临适用危机。为了消除合比例性分析存在过大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弊端,应当通过适度引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构建多元审查基准等路径,不断推进比例原则的准确化,但又不能过度限缩合比例性裁量而妨碍个案正义的灵活实现。本书跳出了大多以司法为中心的法学传统研究范式,从立法者、行政机关、法院、权利人等多元视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参考德语、英语、中文等国内外大量一手文献,首次全面从公私法角度系统构建了比例原则适用的方法论体系。
本书以《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为制度主线,阐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尚不平衡不充分的超大型单一制国家里:法院系统与中国共产党、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党政体系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互动,进而形成组织架构、人事经费、支持配合、制约监督上的制度关联;作为优选审判机关的最高人民法院,如何监督指导全国3500多家下级法院,如何实现司法政策“自上而下”的有序传导,并在此过程中“轧平”地域与发展上的差异;司法审判和司法改革又是如何与党管政法、党管干部、民主集中制等重大政治原则融为一体,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除了介绍现行文本、起草情况、运行实效,本书力图还原制度的形成过程、回溯改革的来龙去脉。经过这样的还原回溯、史实比对,可以发现:当下习以为常的概念或表述
本书希望另辟蹊径,结合笔者多年办理相当数量(可能全国最多)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宝贵经验,立足于法官思维,从思路、方法、技术的角度,对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如何进行审查、支解、拆分、送达、保全、现场勘验、调查取证、庭前会议、举证质证、组织鉴定、庭审驾驭、决断、调解、裁判文书制作、二审审理等方面探讨处理路径,提供实用、有效的法官操作方法的指引。同时,附之以大量生动、精彩的案例,展现具体方法的实践应用过程,突出表现为“解构与重塑”。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这是宋慈对命案检验重要性的总结。 本书以清代为例,以考证的笔法展现了中国古代命案检验这一对于当代读者而言久远、陌生,却又在想象中有几分熟悉的历史场景。书中呈现了清代命案检验的工作标准、检验技术较过去朝代的发展变化、检验如何具体进行、官员与仵作等检验参与者在其中如何分工,以及对于当事人不服检验、官仵错误检验等情况的官方处理规则。而这一与当今法医工作具有明显差异的体系,不仅与当时的制度,更与古人对身体的不同理解有着深刻的联系。
本书是何家弘教授潜心刑事司法研究四十余年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以“通识课”的形式,将刑事司法在中国的缘起、发展及未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本书分为基础、转向和改良三个篇章,每个篇章又按照小专题的形式分成数讲。在每一讲中,作者都介绍了推动法治发展的大案要案,以及亲自办理、参与论证的典型案件,以此勾勒出刑事司法制度建设、理念演进以及实践应用的宏大场景。本书每一讲结尾都配有何家弘教授的总结录音以及学生对谈,是一本可以“边读边听”的书。
本书是美国著名法学家杰弗里·R.斯通积十余年之功完成的重要著作,是讨论美国法律与性道德之间历史演变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六编,20章;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从古代、启蒙时代到20世纪中叶的性观念演变史;评述了联邦优选法院在几个重要的性议题(包括避孕、堕胎、性少数、淫秽作品问题等)上的审判史;详细分析了在性议题方面的几个重要判例,如米勒案、赛缪尔·罗斯案,以及罗伊诉韦德案;追溯了随着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共识的不断改变,法律在性观念、性议题方面所发生变化的根本路径。
2020年1月,身陷弹劾危机的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布,艾伦·德肖维茨将为他辩护。至此,从克林顿开始,近三十年来历任美国总统均成为艾伦·德肖维茨的客户。这只是德肖维茨辉煌履历的区区一页。 本书是德肖维茨这位当代美国法律界教父在步入古稀之年后给世人交出的一份职业生涯“总结陈词”。这部个人回忆录详尽记叙了他投身法律逾半个世纪的精彩故事。读者随着他的文字,辗转于哈佛法学院讲台、国会听证席与联邦优选法院审判庭,遭遇拳王阿里、迈克尔·杰克逊、涉嫌杀妻的辛普森甚至穷途末路的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德肖维茨以充沛的情感回顾了自己人生长路上看到的风景,也让读者感慨万分。
为什么不能为了救五个小孩而杀害一个小孩? 为什么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母亲? 为什么11岁的人杀人、13岁的人抢劫不用负刑事责任? 为什么偶然杀死正在行凶的犯罪分子,不成立正当防卫? 为什么参与共同犯罪后又退出的,仍然可能对既遂结果负责? 为什么偷走自己所有但他人合法占有的财物,依然成立盗窃罪? …… 本书以100个具体且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为引,带你进入刑法学的领域。 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刑法学不是一个智力游戏,而是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刑法学也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对正义的追求,是人类智慧的高峰,而学习刑法学就是在进行一场思维风暴。 当然,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而且在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刑法规
《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一书收录历年来我国颁布的与新闻出版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全书按十个部分进行汇编,分别为“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综合类”“规章、规范性文件·图书、音像电子网络”“规章、规范性文件·新闻报刊”“规章、规范性文件·印刷复制”“规章、规范性文件·发行市场”“规章、规范性文件·出版物进出口”“规章、规范性文件·依法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其他”。书中收录文件齐全,适合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及公众查询新闻出版类相关法律法规。
本书立足我国涉外法治司法实践需求,研判域外司法实践中的司法案例、案件具体审理程序和涉外法律适用规则,深入探讨我国法域外适用规则制度设计和具体路径、国家主权豁免司法程序、反外国制裁司法救济机制等前沿问题,以为我国涉外法治中的司法实践提供指引。
《数字法学判例百选》为浙江大学牵头,联合多学科近百名老师,根据相关制度和知识点,选取了案例一百个,分别从个人信息保护、人工智能法律责任、网络安全与监管等多个方面,涉及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等部门法,结合时事热点,全书内容结合案例,通过“事实概要”“判决要旨”“评析”等板块简述案情和判决,重点站在学术前沿进行学理分析,阐释规范性逻辑,并梳理同类案例中的裁判观点以及对于学术前瞻问题提出观点等。
《网络著作权专有权利研究》是王迁教授的关于著作权专有权利在网络环境中适用研究的学术专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媒体融合中的版权理论与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著作全书分为七章,以专有权利与网络环境、媒体融合概述为基础,分述了网络环境中复制权的适用,网络环境中发行权的适用,传播权的体系与公开传播行为的构成,网络环境中广播权的适用,网络环境中表演权与放映权的适用,信息网络传播权及其适用等内容。
本书以经济法为实证来论述规则之治这一法理学上重要的概念,尝试对规则如何通过运行实现法治进行详尽的探讨。经济法最典型、最集中地反映了规则之治,规则之治运行的方式也是经济法的核心体现。笔者思考规则之治适用背后的规律,将经济法作为研究规则之治的手段,对规则之治的要旨提出对应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实践的创新观点。对此,经济法深刻展现了规则之治政策性及博弈性的内涵。规则之治的理念符合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客观条件对通过规则治理自觉能动地实现良序善治的迫切要求,也顺应了实践中经济法治与生产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交可关系,只有适用和执行既合理又合法的规则才能够建立起法律秩序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公正的规则之治暨良序善治。
本书是本书是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福斯特另一本书《正义的语境》的进一步延伸与补充。在本书中福斯特讨论了在社会政治情境中的各个方面,甚至超越国界,正义最终涉及一个规范性核心:人的基本辩护权利。 福斯特认为,自古以来,哲学以多种方式给人下定义,从人是理性的动物,到人是有限且有缺陷的存在者,这些定义都在凸显人是作为辩护性动物这一形象,因此,如果想理解人的实践,我们就必须把他们设想成与各种辩护紧密相连的实践。无论我们想什么或做什么,我们把理由的要求置于自身(和他人),不管这种要求是明确提出的,还是一直隐含的。从这一视角,当人类处于“辩护秩序”中,我们就把社会的情境称为“政治的”情境。 因此,福斯特在这里就缩小了正义的概念,在他的阐述中,正义不仅要求为什么某人拥有或不拥有某种权利或物
布莱恩·莱特是美国法律现实主义的杰出哲学阐述者,也是法理学议题自然主义转向的核心人物。《自然化法学》汇集了莱特在此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作品,并补充了他为此书专门撰写的长篇导言与两篇后记,是莱特在法理学领域得到公认的代表作。本文集涵盖了一般法理学、司法裁判、法律现实主义、奎因自然主义哲学、法律与道德客观性以及哈特-德沃金之争等议题,为法理学、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研习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每一个婚姻中的当事人来讲,婚外情无疑都是最不能容忍的,婚外情固然不合法,我们也必须在合法合理的框架下来维护自身利益。本书从认识婚外情、婚外情与民事权利、婚外情与民事纠纷、婚外情与家事纠纷、婚外情与行政处罚、婚外情与侵犯生命及健康类犯罪、婚外情与侵犯性的自主决定权及妨害婚姻类犯罪、婚外情与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类犯罪、婚外情与侵犯他人名誉及隐私类犯罪、婚外情与侵犯财产类犯罪、婚外情与扰乱公共秩序类犯罪、婚外情与贪污贿赂及妨害司法类犯罪等多个维度和层面,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向读者展示法律的立场和处理方式,以起到警戒的作用,同时为当事人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提供法律的建议。
《请求权基础——方法、体系与实例》 民事领域的法官找法,以寻找“请求权基础”为核心。请求权基础体系是以诉讼攻防为基点的民法体系表达。请求权基础方法在教学场景中体现为鉴定式案例分析,在诉讼场景中则体现为法庭报告技术。本书是作者研究请求权基础理论、践行鉴定式案例教学十余年的成果。全书分三篇十二章,上篇三章勾勒方法,中篇五章梳理体系,下篇四章则以现实案例演练方法并验证体系,以期从方法、体系与实例三个层次,立体呈现请求权基础的方法逻辑、规范体系及其适用细节。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观察到法律适用如何在请求权基础方法的指引下缜密呈现,因提取公因式而高度集成的规范体系如何借助请求权基础卷轴展开,更可体会到实体规范与诉讼程序如何相互趋,如何弥合法学课堂与司法实务的裂缝,并进而了解请求权基础对于
作为致力于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期刊,《云南社会科学》从2012年开始筹备法学栏目,2013年正式开设。此次选择建栏以来的26篇文章结集出版,其中既有王利明、卞建林、刘艳红等资深前辈,也不乏谢宇、吴彦、张健等中青年学者,旨在展现优质法学论文的力量和风采。本书试图展示法律及法学研究的不同面向,在法律的斯芬克斯之喻下描绘法律历程的发展与变化。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特色:其一,有关征纳合作理论阐释,本书围绕税收征纳合作的概念、构成要素、理论基础与实践优势,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推动了税收征纳合作相关理论成果的发展与积累。尤其是其对征纳合作三大构成要素的提炼,具有新意,为本书从理论夯实、问题提炼到制度体系完善的论证脉络打下了基础。其二,有关预约裁定、风险提示、申报修正、自动报缴从宽处罚等相关制度的体系安排,内在逻辑关联性较紧密。一方面,关注征纳程序的阶段性需要,区分不同时段对于合作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注重制度之间的衔接性需要,使制度之间逻辑连贯。为了实现规范、顺畅、充分的合作,针对征纳合作实践中现存的不公平、不规范、不认可等现象,在制度设计中贯以“激励+约束”的调整机制,形成税收征纳合作的顺畅路径。其三,
这是一本广受赞誉的著作,由英国2010年《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的主要设计师执笔,讲述了这一立法出台的历史背景、立法的意蕴,立法通过后4年的时间里联合政府以及法院系统对该法的执行和适用情况。本书的第2版涵盖了立法修正案、平等与人权委员会的权力和预算削减、引入劳动关系裁判庭案件受理费的影响评估,以及对平等法律和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的讨论。
本书本着司法为民的服务宗旨,简明实用、携带方便的原则,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需要,每年根据近期新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立、改、废的情况进行修订,已经连续出版三十六年,持续更新数十版,因其精巧实用,深受读者欢迎。该书立足于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法庭司法实践需要,新增截至2024年3月公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司法政策,并根据司法文件的效力、时间、关联度综合排序。该书内容分为总类、民商事、民事诉讼、刑事、行政、调解和其他共七个部分,有助于配合人民法庭开展工作,提高人民法庭审判人员的司法能力,为推进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及时、全面、有效的司法保障服务。
本书为张永健老师根据多年研习法经济学的经验,专门为法科学生撰写的一本讲述方法论的入门图书。该书通过二十讲的形式,从‘”何为法经济学”谈起,按照“入门”“进阶”的篇章安排,系统阐述了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法教义学的作用和局限性也进行了阐述。本书用讲义的形式,力求内容生动,篇幅适中,并且加入了超过30则法经济分析小故事,以小喻大,由作者的学习历程,说明在学术路上攀登高峰的态度与方法,从而给读者带来轻松且立体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