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政治从何而来? 人类政治在哪里? 人类政治向何处去? 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 政治物种 ,分析早期国家诞生的社会条件,从国家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国家、一般国家、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国家与有效约束国家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更加明了今天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保守主义的历史著作,鲜活又犀利,它从19世纪保守主义的起源谈起,直至当今的硬右翼。 两百年来,保守主义直面自由主义现代性并适应之,使保守主义之 保守 的名声不攻自破。其结果是,右翼赢得了长期的权力,并有效地成为政治中的主导传统。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功,保守主义者相互之间依然纷争不断:究竟要与自由主义和民主达成何种程度的妥协,或者哪些价值观需要被捍卫以及如何去捍卫。在本书中,埃德蒙 福西特对这段冲突的历史进行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澄清了关键的理念,并阐明了当今右翼内部的争论。他以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中心,生动地讲述了右翼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故事。这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包括:詹姆斯 麦迪逊、埃德蒙 伯克和约瑟夫 德 迈斯特等先驱,资本主义早期的敌敌友友,宗教捍卫者,以及现代政党的
为帮助广大领导干部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汲取治国理政历史经验,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我们从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中遴选80多堂经典讲座,汇编整理成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20 周年纪念版丛书 隆重出版。丛书共分6册,分别为《以史为鉴:从家国兴衰看治国之道》《诗书礼乐:传统文化与立德修身》《良法善治:建制史鉴与吏治得失》《酌水知源:文化源流与民族精神》《问道思辨:哲学经典里的思想智慧》《文明激荡: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丛书名家汇集,由楼宇烈、冯其庸、叶嘉莹、金冲及、钱乘旦、王蒙、樊锦诗、金一南等80多位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担纲主讲,生动分析解读世代治国安民的历史经验,堪称历史文化集大成之作,有思想、有情怀、有深度、有温度,是80多位史学泰斗、文化名家、知
聂荣臻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为中国革命战争、军队正规化、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本书以聂帅口述的形式,记录了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斗争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和心路历程。
本书根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翔实、生动地反映了 文化大革命 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本书共分三部分: 逆水行舟 、 砥柱中流 、 拨乱反正 。本书通过对 文革 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阐明了十年浩劫对党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
本书汇集了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专栏 人民论坛 人民时评 人民观点 评论员观察 2023年度全部文章,包括《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等,并附有电子版。文章针对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不避尖锐、及时发言,促进政府和民众的意见沟通,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广受读者好评。
本书讲述了作者阎明复的少年时代、大学岁月的成长经历,本书的重要部分是作者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翻译,在全国总工会工作和就任中办翻译组组长期间,亲身经历的中苏两国关系、苏共与中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了中苏关系由蜜月期到出现裂痕,再到急剧恶化,中苏论战乃至断交的历史过程,以及作者 文革 期间的遭遇、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的一些经历。全书历史时间跨度长,内容涉及人物、事件众多,而且语言文字亲切通俗,有很强的可读性。
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令世界瞩目。从1784年美国商船 中国皇后 号首次远航中国起,中美两国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在这悠长的岁月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大起大落,几经波折,但两国的交往内涵极其丰富。 本书描绘了2001 2016年间中美关系演变的基本轨迹,着重叙述了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中的许多新现象、新发展,包括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措施以及美国相关政策的演变,中美在应对朝核问题中的合作和分歧,中美关系的机制化建设,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建设性地管控分歧等。
本书是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德的代表作,比较并分析了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几乎所有官僚帝国的政治体系,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华帝国、波斯帝国,以及绝对专制时代的欧洲国家等,是古典社会学时期以来第一部进行广泛比较的宏观社会学分析名著。 本书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并对其加以发展,《帝国的政治体系》所展示的分析在许多方法上超越了传统结构功能主义一直流行的趋势,成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经典作品,为读者呈现出蔚为大观的帝国政体的繁多样貌,也指出了各个体制中所蕴含的现代民主制度的萌芽。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小瓦尔迪默 奥兰多 基研究美国政治、政党、选举和投票行为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四个方面对美国政党的类型和性质、政治规则的本质、压力集团构成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与形式展开了详细论述:部分主要分析强势压力集团的类型与特征,逐章解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利益关系或利益集团;第二、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与政党和选举相关的内容,如政党的功能、小政党、政党组织、提名、选举行为、选举权以及竞选方式等传统问题。第四部分讨论了对于政党来说可能属于次要,但是对政治秩序而言却具有重要地位的议题,包括暴力、贿赂和教育等。全书始终围绕权力与权力关系,以及政治权力的获取和维持等,给出了独到的研究观点和路径。 该书主要反映了20世纪中叶美国政治生活的现实,但其体现的基本原理却对21世纪美国的政治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自由主义政治占主导地位,80年代直到现在是保守主义政治占主导。但两者之间的斗争起起伏伏,一直存在。 本书聚焦罗斯福新政以来80多年间美国政治保守主义的演变,包括罗伯特 塔夫特与反新政保守主义、戈德沃特与五六十年代的保守主义运动、新保守派的崛起、里根时期的保守主义、伊拉克战争与新保守主义的衰落、右翼民粹主义的茶党运动、特朗普与右翼民粹主义等内容。作者认为,美国保守主义的现状的特点是庞杂和分裂,并且这种混乱还将持续下去。
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他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各国应该如何行动?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为何会对全球政治行为产生指导性、实践性影响?云集学者,着眼思想前沿,《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权威视角与系统脉络,深刻呈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方方面面。 从国际关系的学科定位、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到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乃至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浓缩式地展现了国际关系的知识地图,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领域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在战争与和平仍是重要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全球金融、数据安全等新兴国际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深厚专业力量,解析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是所有关心全球政治前沿思考的读者的指南。
本书采取革命故事体例,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把毛泽东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生平业绩,分为 走出韶山 舍家为国 星火井冈 挥师闽赣 长征路上 陕北岁月 进发北平 在新中国 等八个有代表性的篇章。真实、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世纪伟人毛泽东的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和丰功伟绩,以及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作者精心构思,历经多年,遍访革命前辈,查阅珍贵文献,几经易稿,以超越普通亲人之作的思想深度,撰写了一部毛泽东的小传。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学习,并因此大受其益。党成长壮大的历史也是一部学习的历史。每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每当遇到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更是特别强调学习,并组织了卓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本书采用纪实的写作手法,完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学习的历史,夹叙夹议,文字表述力争鲜活,人物介绍力争生动具体,事例选用力争巧妙恰当,情景安排力争引人入胜,力求把一个立体地、生动的历史展现在读者眼前。
公元3 9世纪欧洲历史从古代转向中古。半个世纪以来,依赖于某些经典叙事性史料建立的宏大叙事备受挑战,新的史料与新的解释多种多样。在这一学术背景之下,以中国古代历史为参照,基于史料分析,广泛吸纳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的罗马帝国 3 9世纪的欧洲政治与政治观念》从政治与政治思想的互动角度,以罗马帝国观为关键词,对这一段历史转型进行了重新解释。随着古代罗马帝国遭遇政治和军事危机,多元化的政治思想涌现,帝国东西部也踏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东部地区率先成功转型为神圣的罗马帝国,而西部则经历了帝国消失、蛮族王国兴起、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渐基督教化,并于7 8世纪形成了以罗马为中心的基督教精神世界。9世纪加洛林王朝以独特的方式复兴罗马帝国,从而明显地回归到从古代罗马帝国向中古神圣的罗马帝国的历
本书作者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基础上,结合世界近代以来的民族现象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内容和方法作出阐释。本书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构成,始终立足无产阶级革命和国际主义立场,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源泉。本书既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专著,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本基础读物。
过去两千年里,战争和战略思想在目的、强度、限制和节制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书广泛使用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和德语的文献资料,探寻了从古至今的战略思想 战争所服从的更高政治目的 及其运行的社会制度、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演变,并探讨了指导战略思想的政策以及影响战略思想的文化。本书全面追踪了陆上、海上、空中和核战争,总体战、小型战争和非对称战争等战争方式和思想,并对官僚政治、非集中化指挥和军种间竞争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但人首先是心理人。思考人心与人性早已成为人们尝试理解社会与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政治学理论也常常含蓄地建立在有关人们如何思考和感受的基础上。在科学取向与社会取向的持续张力中,政治心理学常被认为用科学的衣裳装扮起来,却试图隐藏其社会责任那一面。《政治心理学:一门学科,一种资源》提出了理解政治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作为一门学科,政治心理学是一个经验性的和累积性的知识领域;作为一种资源,政治心理学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实践,以及在心理过程与社会行动之间,创造有意义的联系,因而可被视为促进社会反思及改进的 社会美学 。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秩序的外在表达或心理秩序的制度化。在充斥悖论及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政治心理学:一门学科,一种资源》从影响个体及群体心理秩序的人格、
迈克尔 马辛在《纽约书评》撰文指出: 自《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发表塞缪尔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以来,没有一篇学术文章像这篇这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就是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于2006年3月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它研究了美国*忌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而后,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深度探究并扩大了文章中的论点,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描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上提供给以色列支持的惊人水平,而且这种支持并不能完全从战略或道德层面进行解释。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么?作者认为,这种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或者组织的政治影响,他们积极地引导美国外交政策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游说活动对美国在中东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