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多数学者对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忽略或淡化他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所作出的贡献,即使大多数追随者论述维果茨基对马克思概念、原理的使用都是肤浅、不完整和不正确的。《维果茨基和马克思:迈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随时代变换而时起时伏、时隐时现,但从未断绝。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二者关系的研究,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习近平视察曲阜并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周年之际,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会议在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召开。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
本书收录了伊林??费彻尔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发表的七篇论文。它们或涉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学术关系,或涉及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的思想传承关系,或涉及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丰富多样的研究主题之下,费彻尔表达了其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所谓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的对立是不存在的,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并不存在阿尔都塞所谓的断裂;黑格尔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来源,离开黑格尔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思想本身。围绕这一系列核心思想,费彻尔深入考察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文本、思想,对比了第二国际时期从考茨基、伯恩施坦到卢森堡直至列宁的思想差异,分析了卢卡奇、科尔施等人与苏联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论争,研究了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活动。费彻尔的理论视野开阔,学术
书稿首先对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进行了科学界定,然后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形成机制,意识形态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意识形态的内容及体系结构,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内在规律。再次,对马克思恩格斯在意识形态理论领域的丰富斗争实践进行了深刻剖析,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反对非科学的形形色色社会主义、反对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过程、内容及做法;最后,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与斗争实践的特点: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坚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等等。以及总结并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与斗争实践的当代价值: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借鉴价值。
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展开研究,澄清了若干相关问题:一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确立的合法性依据,以及这一概念所包含的目标、理论、道路和人格四方面内容;二是总结归纳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在社会、组织和个体中的不同功能表现;三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心理结构,指出它是需要、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的心理机制;四是逻辑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将其分为准备酝酿、斗争成型、确立传播、曲折前行和深度绽开五个阶段;五是根据当前情况,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信仰淡漠、信仰物化、信仰转向和信仰混乱现象,并从外部、内部、历史、现实、理论和实践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六是经过分析,提出了“四个有赖于”,指明了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