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叙述了从建国时期的本杰明 富兰克林到21世纪的特朗普,250年来美国与世界的互动。全书将美国外交历程分为五个主要时期:孤立主义主导的建国初期至19世纪末,成为区域性强国的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经济上领先全球的战间期,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冷战时期,应对全球化时代新挑战的后冷战时期。书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影响美国外交走向、在外交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外交家,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精彩还原了一个个重大外交事件的现场,展现了美国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应对国际挑战及如何塑造全球秩序。 作为美国外交的资深局内人,作者带来了一个了解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和行事方式的可贵视角,他将
我们所熟知的世界秩序正在不断被打破,世界格局迎来大洗牌。 在全球事务上,各个地区和国家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重要的国际问题。在《世界秩序》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 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 代表全人类 的世界观 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 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埃德蒙 伯克的一生可以用 失败,失败,失败,部分成功,再次失败,最终和彻底的胜利 来概括,两百多年来,他声誉日隆,是现代世界政治的中枢性思想家。他倡导的继承传统、尊重秩序与自由、既要保存又要改革等思想,成为现代世界政治的主要观念。 本书全面讲解了埃德蒙 伯克1790年出版的代表作《法国革命论》。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暴力、恐怖事件让伯克深为担忧,他深刻剖析大革命中的国民议会的形式、构成等问题,从人类代际文化传递和累积文化演化的角度分析大革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伯克极为重视社会精英和财产权的作用,强调健全的理性和社会习俗,重视在社会连续性原则和原始契约原则下进行社会改良,力图避免采取激烈的革命措施,主张审慎是政治的首要美德,远离抽象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权利,十分看重权力的平稳交替和社会和谐稳
20世纪的人们早已不再那么关心马基雅维利时代的 君主之事 ,但权力的逻辑变了吗?现代民主是对马基雅维利所描述的 权力真相 的否定,还是为其提供了新的舞台?马基雅维利早已预见了现代社会 极化政治 的可能性,他意识到虽然追求权力所引起的冲突会带来制度的更新与国家的强大,且 新制度与秩序 的到来不可能避免地会对 旧制度与秩序 造成破坏,但正如14 15世纪的佛罗伦萨史所证明的那样,恶性冲突会使国家与人民 越来越孱弱,越来越卑鄙无耻 。 本书带着现代民主的困境对马基雅维利做了详细的阐释,聚焦其 冲突理论 ,展示了一个激进、现代甚至革命的马基雅维利,同时挖掘出一个不太为人知晓或重视的 保守的马基雅维利 ,并指出这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其复杂性正如现代民主之复杂性。 作者并不避讳民主政治中那些并不美好的细节,反而以它们为
为什么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理查三世等是强有力的君主形象?为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麦克白会生出弑君篡权的野心?为什么胖老头儿福斯塔夫会成为莎翁戏剧乃至英国文学史中最受喜爱的经典形象之一? 莎士比亚塑造了一系列或理想或邪恶的君主形象、创造了福斯塔夫等具有英国民族性和人民性的经典角色,把《大宪章》的签署、英法百年战争、两大家族的玫瑰战争、都铎王朝的成立等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融入了历史剧中,用绝妙的政治想象力勾勒出了英国王权演化的政治逻辑。 本书以莎士比亚历史剧为切入口,融文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重新审视英国王权从君权神授、王者尊崇到王在法下的变迁过程,为理解英国政治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同时也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欧洲现代国家形成的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在20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引入 地理条件 能量 支配作用 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新冠肺炎疫情刺激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进入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必然影响着世界秩序的变革和走向,因此作为影响双边关系深层结构的世界政治体系亟待研究。既有的关于世界政治经济变迁的研究单元有 资本主义 和 文明范式 ,本书以 政治思潮 为研究单元 聚焦于政治思潮诱发的国内制度变迁以及由此塑造的大国关系和世界秩序。本书认为,以政治思潮界定的世界政治理论,将是作为一门 新史学 的世界政治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中译本前言朱琦 宋神宗誉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将之命名为《资治通鉴》;古罗马西塞罗曾言,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光辉,记忆的生命,古代社会的信使”(《论演说家》2 35)。可见东西方古代传统都明白史书之于治道的意义。 此书所涉及的五位史家都是西方启蒙时代之后的大家,对于西方现代思想和治道可谓影响极大。而我国近四十多年来也大致跟随西方现代思想的脚步,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颇深的影响。作者看待这五位史家的视野颇有旨趣,他在前言中即提到“这里讨论的所有史家都采取了以文化为中心的创作姿态……”,谈论伏尔泰时尤其强调他“ 多从文化而非政治的角度来理解”。然而,伏尔泰的作品——无论史学作品还是所谓的文学作品——无一不与 、王权相关;而且西方 政治思想史家沃格林也曾说,
英国、美国和日本是人类海洋文明演进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海洋强国,其海洋战略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海洋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各自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英美日仍是大国海洋博弈中的重要 玩家 ,依旧在深刻影响着国际海洋政治和海洋秩序的走向。有鉴于此,系统探究英美日海洋战略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海洋观,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不仅有助于我们洞察世界海洋文明史演进的规律,加深对人类探索海洋、利用海洋、治理海洋等相关问题的认知,而且也能对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启示。 本书主要由三编和综论共四个部分构成。前三编分别梳理了英国、美国、日本海洋战略的历史发展脉络,提炼并分析了三国海洋观的内涵及其变迁。在此基础上,综论部分对英美日的海洋战略与海洋观进行比较研究,归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地球村,每个人都不免会受到世界政治的影响,但是许多人都苦于世界政治太过复杂难以入手,《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第16版)》提供了一个恰切的入门路径,配以实例解说,有助于读者全面而迅速地了解世界政治的理论与现实,进而借助书中提供的方法去认识和分析现实国际政治。
本书主要关注1492-1848年西欧 在面对地理大发现等外部冲击时,如何通过内部改革推动现代化,并逐渐影响 的兴衰。本书重点讨论了为何同样经历地理大发现,西欧各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首先,作者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入手,通过对现代化的概念界定和分期,分析了不同波次现代化涉及的时空范围和因果机制,提出了影响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因素。其次,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对比了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普鲁士、奥地利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伐化进程,揭示了在外部冲击之下, 能力和利益集团这两个关键变量在推动或阻碍现代化中的作用。 ,书中总结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并提出现代化的动态理论,为理解现代化的 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地缘看三国: 地理如何影响历史选择》 以汉代“十三刺史部”行政区划为切入点,以中国的山脉水系、地形地貌为线索,从地缘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各地自然环境的优劣长短,解读了三国时代历史脉络的偶然与然,并推而广之、纵横千年,理清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地理脉络。作者深入浅出地揭秘了时代英雄、关键决策背后的自然因素,详尽解读地缘因素如何造就了古代中国“分久合,合久分“的历史大趋势。
谁都知道马基雅维利,但只有专精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史和文学的专家们听说过弗朗切斯科 韦托里,甚至其中很多人也只认为他不过是马基雅维利的一位朋友,他们之间有书信往来并留存。因而,对很多人而言,这两位之间的通信具有一种非常明显的不平衡关系,以至于人们更多地关注马基雅维利而忽视韦托里。 《权力与欲望 马基雅维利与韦托里1513-1515年通信研究》作者纳杰米以马基雅维利和韦托里1513 1515年间的书信作为研究对象,既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也尝试着将这一段著名的书信体对话放到马基雅维利转变成为一位作家和政治理论家的背景之中。马基雅维利与韦托里两人关于政治论述的不同基本预设之间的冲突对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写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那些潜藏在看似闲笔之中的文学和历史典故在这场纸上交锋中发挥了独特的暗示和推动作用。
《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是政治观念史与政治史结合的卓越尝试。 第四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详细考察了帝国-基督教统一性的崩溃,以及自主理性与教派反叛的崛起,即现代政治意识的两大滥觞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马基雅维利和伊拉斯谟都希望凭靠一个强有力的贤良君主重塑秩序,莫尔则呼吁基督教的灵性,其 乌托邦 思想间接催生了深刻影响西方历史的多种观念。 本卷通过深入研究宗教改革之前的政治和宗教情况,对宗教改革做出了全新阐释,并剖析了路德和加尔文这两位关键人物的得失,对基督教宗派运动的研究,则构成了沃格林得出现代灵知主义及其影响之*终结论的历史背景。
从 9 11 到 棱镜门 ,再到希拉里的 邮件门 ,美国的国家安全制度和政策可谓一部活历史。因此,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有助于认识美国安全战略现状与趋势。通过总结和收集大量各类文献,本书重点介绍了美国国家安全思想与架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作为国家安全基石的情报政策变化,具体包括: ①国家安全教育系统:详述美国军事教育机构、研究生院校以及联合教育机构的发展变化与未来; ②国家安全组织框构:中情局、国安局等情报机构及美国整个国家安全架构的发展历史及政策; ③政府机构政策沿革:美国行政、立法、司法机构等制定政策的变化以及一些解密的文献资料等; ④法律法规结构体系:《美国法典》《信息自由法》《军事法》等有关国家安全政策、思想和法规;
本书系统研究了两千多年大国兴衰、经济起伏、技术更替的内在规律与现实逻辑,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了“第二经济大国陷阱”的概念。分析了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128年来,德国、日本、苏联等第二经济大国无一例外衰退的根源,探讨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六大法宝,系统梳理了中国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特别是中美贸易战以来面临的挑战,用四十个指标系统比较了中美差距,研判了中美贸易战的四个基本走向,预测了贸易战可能引发的十二场非常规战。本书是研究与了解大国兴衰规律、经济发展趋势、新科技革命重点与方向,以及把握中美贸易真相与走向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
本书是《苏联高层决策70年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多卷本著作中关于苏联决策层外交战略和政策方面决策的相关章节的结集,主要论述1917 1991年苏联外交决策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和外交得失。苏联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并没有因苏联解体而淡出学术界的视野。在《苏联高层决策70年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多卷本著作中,苏联外交决策问题的论述镶嵌在苏联高层决策的总体结构之中,显得比较分散。把苏联外交决策问题单独提炼结集,有助于读者对苏联外交决策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线索。苏联外交战略和政策研究需要不断加深。
本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化学、政治学、传播学、文艺学等理论引入俄国史研究中,使用档案、报刊、回忆录、文艺作品、影像史料等多样化文献,综合俄文、中文和英文等多语种材料,对俄罗斯的 国家形象 和 民族形象 进行历时态和共时态的考察。纵观俄罗斯自公元862年诺夫哥罗德建立以来至今的1100余年历史,帝国的诉求贯穿始终,帝国的影子伴随左右,帝国的形象毁誉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