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2019年上海进博会期间召开的第二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 70年中国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分论坛会议成果基础上完善而成,围绕70年中国发展经验及其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讨论。全书由主题报告和专题讨论组成,专题讨论包括国别观点、世界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模式、中国与世界、多双边关系、可持续发展共9个板块,集合了全球百余国家与会学者针对上述议题的讨论和观点。
本书阐述了以联合作战使用为核心、以企业服务为焦点、以云计算为关键、以网络空间安全为首要目标的优选一体化作战,充分反映了从以网络为中心转向以数据为中心的美国国防部战略思想的总体框架。本书以总体框架为背景,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各个核心构成要素及其基本功能。
《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以州为中心》以州级行政机构为中心,对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几大重要线索,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深入探讨,尤其细致考察了本州刺史的兴衰、州军府制度的设计与演进、州军府的权力运作、州佐制度变迁及州大吏“非本州化”现象、隋代地方选官制度改革及困境等诸问题,旨在揭示其变革进程及深层次原因,进而对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独特演化路径作出合理的解释。
本书以政治生态与制度实践为路径,聚焦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之复杂关系,深描捐纳作为朝廷的钱袋子、士绅晋升的新梯子和满汉势力对抗的新场子,在特定的政局中千变万化、波谲云诡的诸种图景,进而勾勒捐纳和科举等新场域中满汉双方“隐形对抗”的演变历程和内在逻辑,探析清代满汉对抗最终走向“制度性溶解”的内在理路和深层机制,总结清代国家治理中技术、制度和文化的多重经验。
中国历史上,由北朝的分裂割据到隋唐走向统一,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观念与制度:以考察北朝隋唐内侍制度为中心》考察其内侍制度的演变,凸显了观念与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北魏早期无内外朝之分。隋统一南北,设内侍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长秋监,将内侍部门定位为南衙下属机构。李唐前期,内侍制度承袭隋初的设置模式,内侍仍可担任外廷官员。至安史军兴,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等位兼将相,任内外职,宦官任外朝官之习达到最后的高峰,自唐代宗诛鱼朝恩始,宦官在原则上不再任外朝官,而宦官把持的内朝机构及职能转而扩大。唐末的动乱中,宦官突破内朝体制的参政模式。然唐随后而亡,中古内侍参政之制便告一段落。
本书以政治生态与制度实践为路径,聚焦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之复杂关系,深描捐纳作为朝廷的钱袋子、士绅晋升的新梯子和满汉势力对抗的新场子,在特定的政局中千变万化、波谲云诡的诸种图景,进而勾勒捐纳和科举等新场域中满汉双方“隐形对抗”的演变历程和内在逻辑,探析清代满汉对抗最终走向“制度性溶解”的内在理路和深层机制,总结清代国家治理中技术、制度和文化的多重经验。
本书阐述了以联合作战使用为核心、以企业服务为焦点、以云计算为关键、以网络空间安全为首要目标的优选一体化作战,充分反映了从以网络为中心转向以数据为中心的美国国防部战略思想的总体框架。本书以总体框架为背景,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各个核心构成要素及其基本功能。
中非合作论坛是2019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之一,又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庆,广东省在中非合作实践中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成就。作为地方省,将粤非合作40年来在经贸合作、医疗援非、人文交流三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分为上述三个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贸合作篇聚焦粤非经贸合作,从三个维度来对粤非经贸关系的40年做一个立体式的剖析。第一个维度是数据。也就是从粤非贸易和投资的数据出发,研究粤非经贸关系的数量和结构,发现其中的特征等。 人文交流篇聚焦在粤非人文交流的回顾、综述与展望上,选题共分教育、科技、体育、文化、旅游、公共外交以及民间往来七篇展开综述,并未未来双边人文交流做出了展望。 医疗援非篇聚焦粤非医疗援助活动。医疗援助是中国对非洲外交的重要手段,对改善非洲地区的卫生条件、加深中非
当代中国思想界就像一个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思想运动场,不同力量、不同内容的思潮在中国的现实场域中发生着一系列撞击、裂变、融合的排列组合,呈现出极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寻找隐藏在这些不确定性、流动性背后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并引导思潮向代表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汇聚,这既是思潮研究更高层次的追求,也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变革对思想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书稿在这些方面展开了探讨,较为客观的表述了各种思潮的特征、发展、趋向等。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服务模式创新:成都市锦江区莲新街道的实践探索》以成都市锦江区莲新街道为例,介绍了莲新街道结合辖区实际,优化职能结构,创新社区治理机制,面向社会组织开放公共领域,完善配套制度,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工作重心,理顺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创新社区服务模式。《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服务模式创新:成都市锦江区莲新街道的实践探索》对于街道职能如何科学定位、基层社会如何实现多元共治、基层公共服务如何实现供需匹配、基层治理绩效如何科学评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选取中国工会运动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广州、武汉、瑞金、延安、哈尔滨、北京等地历史图片,以图说史,以史证图,图文并茂,以丰富的图片,全面、系统、简洁的文字叙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1921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到1948年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再到1949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迁入北京,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迁徙足迹和奋斗历程,同时展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工人阶级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工人运动历史。本书为202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5周年而创作,并为迎接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献礼,是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了解中国工会和工人阶级运动历史,学习党史、国史和开展相关主题教育的辅导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