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 金冲及文丛 中独特的一卷,与文丛中金冲及先生的其他个人著作不同,它源自于他40年前对新中国外交重要人物乔冠华的深度访谈记录整理。1981年,在撰写《周恩来传》的过程中,金冲及先生广泛搜集资料,乔冠华作为关键受访者之一,分享了大量珍贵的回忆。如今,这份尘封四十年的访谈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终于得以出版,向读者呈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 从1981年6月至11月,金冲及先生在乔冠华位于史家胡同的寓所中进行了七次深入的访谈。乔冠华以其亲历者的身份,详细回顾了1950至1975年间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的新中国外交工作,重点讲述了朝鲜停战谈判的幕后故事、日内瓦与万隆国际会议上的外交风采,以及尼克松访华等中美关系转折的关键时刻。其口述内容细腻入微,尤其是关于朝鲜停战谈判的复杂细节与中美关系破冰的始末,为研究新中国外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希望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
自20世纪以来,随着报纸、电视等多媒体的出现,公众舆论成为影响内政外交政策的一大重要因素。然而很长一段时期内,公众舆论的涵义难以界定,且在国际史研究领域受到忽视。本书详细分析了五个案例,包括:英国公众舆论与1919年的巴黎和会、法国公众舆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绥靖政策、美国公众舆论与越南战争、全球公众舆论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欧洲公众舆论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试图说明公众舆论是如何对外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特别指出,公众舆论具有独特的两面性,一方面容易受到引导与利用,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希望通过本书鼓励学者和学子在其各自的历史背景下更多地关注公众舆论这一日显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书为*组织编写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重点教材 《当代中国外交》。编写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地阐明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演进规律,并对跨入21世纪的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外交战略作了探索与展望;在梳理基本历史脉络的同时总结了新中国外交的实践经验,论述了中国外交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同时也阐明了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段需要认真处理的主要外交关系。 全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史论结合,内容丰富,逻辑层次分明,有助于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历史和现状,理解我们党制定外交政策的大政方针,以及我们国家在外交上的根本立场。
总管内务府大臣为清代特有之内廷机构——内务府的高长官,其游走于内、外廷之间,在清代政治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本书从员额、出身、任职背景、多重身份、行走班次、职掌范畴等方面,勾勒出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并从其历史迁延中管窥清代职官制度的整体发展趋向。本书还以内务府大臣为主线,围绕他们的职能权限、与户部的财政纠纷及清末内务府改革之争等议题,探究内、外廷之关系,揭示清代“家国之分”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