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概述新时代十年中国外交发展历程、成就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战略机遇期和全球化转型的深入剖析,重点论述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问题及战略选择,归纳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与新思路新主张新方案,审视中国现行外交布局,厘清中国外交的多目标战略与战略排序,明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外交的使命任务。本书对于彰显中国外交的独特风范和世界情怀,展示中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具有一定意义。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 双一流 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章总结了近四十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系史研究;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北魏和南朝萧梁时期的中西交通;第四章论述了3 6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的利用;第五、六章以宋云、惠生西行求法和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探析了海上丝绸之路;第七、八、九、十章分别探讨了域外器物、植物、动物和香料的输入与中古社会。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希望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
自20世纪以来,随着报纸、电视等多媒体的出现,公众舆论成为影响内政外交政策的一大重要因素。然而很长一段时期内,公众舆论的涵义难以界定,且在国际史研究领域受到忽视。本书详细分析了五个案例,包括:英国公众舆论与1919年的巴黎和会、法国公众舆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绥靖政策、美国公众舆论与越南战争、全球公众舆论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欧洲公众舆论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试图说明公众舆论是如何对外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特别指出,公众舆论具有独特的两面性,一方面容易受到引导与利用,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希望通过本书鼓励学者和学子在其各自的历史背景下更多地关注公众舆论这一日显重要的研究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推动人民政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统领,紧紧围绕董云虎主席“在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上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的要求,持续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反映近两年上海市政协理论研究成果,组织编写了本论文集。
总管内务府大臣为清代特有之内廷机构——内务府的高长官,其游走于内、外廷之间,在清代政治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本书从员额、出身、任职背景、多重身份、行走班次、职掌范畴等方面,勾勒出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并从其历史迁延中管窥清代职官制度的整体发展趋向。本书还以内务府大臣为主线,围绕他们的职能权限、与户部的财政纠纷及清末内务府改革之争等议题,探究内、外廷之关系,揭示清代“家国之分”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分野。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的《人民日报任仲平100篇》收入1993年以来人民日报刊发的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100篇。书中的任仲平文章,以“大国大党大报”的独特基调,就事关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件展开评论,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的《人民日报任仲平100篇》收入1993年以来人民日报刊发的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100篇。书中的任仲平文章,以“大国大党大报”的独特基调,就事关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件展开评论,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