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支撑,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擎,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动力、增强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建设数字政府成为 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抉择。 作者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 数字政府发展报告》基础上,持续深化数字政府的框架体系研究,分析数字政府的基础、核心、价值、关键与实现,总结数字政府的国际国内实践,*终形成这本图文并茂、内容权威、数据可靠,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佳作。本书从政府的角度切入,研究分析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实现从提升政府效率,到改进内部流程、扩大公众参与和创新公共价值的转变;在剖析数字政
本书是本从公共管理学科视角探讨案例研究的方法书,旨在向读者介绍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方法的原理与应用。书中编详尽阐释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方法的规范界定、案例选择、研究设计、分析技术与研究报告撰写;第二编以公共政策、绩效管理、可持续发展政策、技术管理、国家安全管理、应急与灾害管理、社区和卫生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公共运输及政府运行等公共管理领域为观察对象,对上述领域中的具体案例进行了深描,探讨了具体案例的事件历程与分析技术,进一步深化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方法的知识应用,有力推动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方法的知识扩散。
本书以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为基础,推演品牌对国家形象认知的建构机制即“交往互动——共有知识——国家形象”。“交往互动”阶段,从企业视角分析中国品牌在国际化道路上展现的三类中国形象:以央企为代表的基建品牌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阿里巴巴、*集团、华为、联想等科技品牌打造中国“数字强国”形象;文化品牌以多种形式流露中国深厚而自信的文化魅力展现“文化新国”形象。“知识共有”阶段,调查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建构国家形象现状的认知和评价。三类品牌占据消费者基本生活、消费生活、精神生活,分别以积累、直接、渗透地方式影响消费者认知;在建构国家形象时,通过“晕轮效应”、“首因效应”、“长时记忆”产生交相作用,互为背书。*后,本书立足理论,结合案例,从企业、传播、政策三个层面研究品牌提升中国形象的三
本书主要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9年度结项成果 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互动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 脱钩'改革背景的研究 拓展而成。这是一-本目前为数不多的有关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前后对比的专著,全书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采用了定量研究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相关政府部]和行业协会商会以及企业家进行了长达18.8万字的访谈。同时,对全国27个省份进行了问卷调查。依托这些数据,全书对比了脱钩前和脱钩后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挑战以及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互动合作机制的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伴随着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日趋复杂化,在国家治理进程中,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等跨域问题不断增多。作为一种典型的跨域案例,食品安全治理政策体现了中国模式下跨域问题的治理思路。本书以政策协同视角来梳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逻辑,不仅有利于加深对食品安全政策协同的理解,也有利于加深对中国模式下跨域问题协同治理的思考。本书不仅值得公共政策研究者学习和阅读,对于监管机构优化监管也具有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系中的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视角,从关系变迁与国家互构的视角研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改进和演化问题。分为多卷本。第二卷的主题是地域 血缘关系中的帝制国家。阐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国家和国家治理超越了血缘关系主导,转变为地域关系主导,形成超大规模的地域领土国家。维系这一国家的帝制体系包括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郡县官僚、行政城市、家户合体、国法规制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因素。与久远的血缘关系相伴随的因素在帝制体系中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帝制国家再生产出国家与官吏、士人、农民、商人、军人之间的关系,并在互动中演化。本卷共十五章,以专题形式探讨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晚清王朝时期国家和国家治理进程及内在支配关系。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城乡社区治理纲领性文件。这也预示着我国社区发展在历经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阶段后,进入到了以社区治理为重点的新时代。如何破解目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 行政有效、治理无效 、复杂社会中精准化和精细化治理不足、社区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难题,推进社区治理迈向社区善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优化社区治理路径、迈向社区善治的路径探索中,选择基层政区改革视角进行分析,具有中国特色明显、现实性和操作性更强等优势,因此,本文以政区地理学为理论,构建基层政区改革的建制职能、空间规模和层级体系的三维度分析框架,对上海社区治理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基于三维度的分析,提出了基层政区改革视角下推进社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政务微博意见领袖形成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13CXW047)研究成果。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切入,并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系统地细分出作为 理性人 的政务微博用户 稳定的信息偏好类型,实证分析了省会城市政务微博运营者的 有限理性 ,并提出政务微博的运营时间可以划分为 日常运营时间 和 事件运营时间 ,从如何提升 影响力 的角度 推进了学术界对于政务微博意见领袖形成机制的研究。
本书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郭苏建教授主持编写的一部学术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重大研究专项 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 的结项成果。本书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为依据,对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实践、理论和制度创新进行了跨学科、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力图建构中国语境下社会治理理论。基于这一主题,全书分为四个章节,章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综合性探讨,依托 社会政治理论 的跨学科视野,试图通过政治哲学建构和社会总体运行逻辑分析,实现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学理阐释;第二章梳理了20世纪西方治理理论进行了学术综述,试图找到适合中国独特政治结构的理论参照;第三章以 差序格局 向 物缘格局 的转变作为讨论背
本书是武汉大学著名学者黄钊教授的又一力作,由他多年来发表的关于思想教育与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凝练融汇而成,主要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等核心问题进行的有益探索。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 文化建设论 着重探讨了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建设、中国特色哲理文化系列进行了较为透彻的论述;中篇 思想教育论 ,对思想教育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从自身视角出发,提出了自己较为独到的见解;下篇 书序书评选辑 ,主要是黄钊教授近些年为一些思想文化类新著撰写的书序、书评,这不仅体现了黄钊教授时刻关注思想文化领域的学术新动向,还表明了他关心和支持学者朋友探究思想文化这一学术 金矿 的鲜明态度。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近代的公共卫生行政管理始于上海公共租界,是在租界侨民 自治政府 上海工部局的主持下逐步确立,进而影响中国其他地区的。上海公共租界公共卫生行政管理制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管理重点经历了由着意消除环境中产生 瘴气 的 秽物 到发现及对抗致病病菌的转变,它不是西方经验在上海的简单复制,而是秉持近代西方公共卫生管理理念并加以本土调适的产物。这套制度创制及实施的目的是保护占租界人口少数的外国侨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及上海港的商业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诸多租界及其周边华人受惠,并成为中国近代意义上公共卫生管理的源头之一。
本书稿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文化产业新业态”为主题,是“上海文化发展系列白皮书”系列之一,突出“ 化视野,本地化运作”,围绕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和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从各个角度研究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推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关键举措。全书分为一篇“总报告”和四个专题:“数字城市:推动文化转型”“开放优势:提升产业升级”“新兴领域:促进跳变跃升”和“ 视野:把握 潮流”。
徐晓林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始院长,也是国内电子政务(数字政府)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本书以徐晓林教授20余年来对行政学、电子政务、数字治理和非传统安全理论的探索为主轴,精选其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35篇,以此管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和对其的思考。所关涉的问题既有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电子政务与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数字城市改革等行政实务,也有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虚拟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国经验等理论分析;这些成果分析了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基本维度,聚焦数字时代政府治理形态变革的具体路径,对数字治理条件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前瞻性展望,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当前行政学前沿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具有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社会政策事关人民福祉与美好生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新动能,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性更加突显。本书是第十六届中国社会政策国际论坛的参会优秀论文集。第十六届论坛以 共同富裕与社会政策创新 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从事与之相关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我国社会政策创新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专家、学者以及实务界人士参与本次论坛,进行研讨与交流,并提出本次大会的共识。
安全-Ⅱ将安全管理从保障安全和关注事情如何出错转变为创造安全和关注事情如何顺利开展。对于安全-Ⅱ,安全的目标不仅仅是消除危险和预防故障以及功能失效,还包括如何好地开发组织的韧性潜能 组织进行响应、监测、学习和预测的方式。这需要超越安全-Ⅰ常用的模型和方法。本书介绍了一种安全Ⅱ的综合管理方法 韧性评估表(RAG)。书中解释了RAG的原理以及用来开发韧性潜能的方法程序。RAG提供了四组能够为任何组织量身定制的诊断性和形成性问题。这些问题以韧性工程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以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为支持。
该著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德国、美国、新加坡、中国四个国家的技能形成制度的演化历程、利益冲突、制度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加以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各个技能形成制度的优势及优势形成与维持所需的制度保障;通过与其他国家相比,发现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劣势及所需完善的制度保障;*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构建我国技能形成制度的政策建议。本书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研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价值,本书突破了原有理论的视野限制,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跨学科的问题,值得肯定。
《关系中的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视角,从关系变迁与国家互构的视角研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改进和演化问题。分为多卷本。第二卷的主题是地域 血缘关系中的帝制国家。阐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国家和国家治理超越了血缘关系主导,转变为地域关系主导,形成超大规模的地域领土国家。维系这一国家的帝制体系包括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郡县官僚、行政城市、家户合体、国法规制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因素。与久远的血缘关系相伴随的因素在帝制体系中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帝制国家再生产出国家与官吏、士人、农民、商人、军人之间的关系,并在互动中演化。本卷共十五章,以专题形式探讨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晚清王朝时期国家和国家治理进程及内在支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