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利论(汉译名著第20辑)》共分为十五篇,涉及了教戒、督官职守、律法、去刺、秘行、曼荼罗作为基础、六策、灾厄.、征前预备、兵法、对团众之举措、弱王、夺城诸法、秘术、论书组织。该书除全面系统阐述了古代印度的国家政治和统治方策以外,还广泛论及经济、民法、刑法、外交、战争等不同门类的问题,堪称古代印度生活的百科全书。由于古代印度真正意义的史书基本阙如,因此该书也为了解乃至重建公元4世纪前后的印度历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手材料。
本书是对第二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中部分论文的汇编。2021年7月,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在京举办了主题为“世界中的区域和区域中的世界”的第二届“清华地区研究论坛”,旨在强调世界与区域之间的系统性张力——世界由不同区域组成,每个区域都与世界紧密关联,受到世界整体局势的影响;同时,每个区域也在塑造、改变着世界,区域性问题也可能对全球产生影响。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来自外三十多所高校的一百余名学者围绕六个地区的不同议题和三个全球公共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交流和探讨,分享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学术研究。
自二战以来,美国就成为我们所在星球的老大,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性议题的条款。然而,美国的力量正在衰减,那么,未来的世界又如何变化呢?《谁统治世界?》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对二战以来的国际形势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指出自二战以来,虽然欧洲和亚洲在崛起,但美国仍旧设定着议程,从干涉古巴到近来干涉中国的发展,从酷刑纪录到对伊朗的制裁,详尽解说了美国的自由和人权的漂亮言辞经常与其实际行动相脱节。全书旁征博引,出色地分析了美国精英的行为如何越来越不受任何民主的限制,推行军事政策,深入分析了发生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解读了美国是如何在这个日益混乱的星球上行使权力的,见解既出人意料、又鞭辟入里。
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第32任美国总统,美国建国以来最的政治家之一,美国历史上四次当选、任期超过八年的总统。 罗斯福自1933年至1945年当政,前6年实施“新政”,缓和了的矛盾,后6年执行了反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外交政策,为夺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直到了重要作用,为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美国官方于1938年出版了13卷本的《罗斯福总统公开文件和讲演集》,由其本人作序并加注,详细阐述了罗斯福的执政理念及其政治思想,本书为原著的编译本。
《区域国别学》(Area Studies)是由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综合性学术研究集刊,每年出版两卷。本刊服务于国家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旨在为区域国别研究学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探讨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研究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同时以议题为导向增进区域国别研究的新知。 《区域国别学》常设“专题”“历史与地理”“田野调查”和“评论与争鸣”四个栏目。“专题”栏目深度挖掘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共享议题,围绕特定议题发表跨国别、跨学科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历史与地理”栏目重点关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时间与空间要素,兼具历史纵深与地理广延。“田野调查”栏目聚焦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经验要素,涉及田野调查之方法、理论、反思、实践四个纬度。“评论与争鸣”栏目则为区域国别学者
《社会公正论(第3版)》主要内容包括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公正社会,社会公正概述,公正、正义、公平、平等诸概念的差别,社会公正的机会平等规则,社会公正的初次分配规则,社会公正的社会调剂规则,代际公正,程序公正,社会分层中的社会公正规则,第九章歧视与中国现阶段的歧视,第十章自由,第十一章平等,第十二章中国70年自由和平等的演进及问题,第十三章对社会公正的不当追求,第十四章现代人愈益离不开社会公正,第十五章社会合作愈益离不开社会公正,第十六章普惠性公正与差异性公正。
本书是德国有名思想家恩斯特·卡西尔最后一部著述。本书论述了人与政治的关系。作者在人类意识中神话情结的基础上,对政治学的国家理论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并从卡莱尔的英雄崇拜入手分析了国家作为种族与地域神话及其
本书是德国有名思想家恩斯特·卡西尔最后一部著述。本书论述了人与政治的关系。作者在人类意识中神话情结的基础上,对政治学的国家理论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并从卡莱尔的英雄崇拜入手分析了国家作为种族与地域神话及其
本套丛书即是这门功课的初步作业,丛书收录数位学者的学术经典之作。这些学者在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上素有一代宗师的美誉。他们的学术经历和教学生涯,他们的治学态度和学业理路,他们的创新成就和知识贡献,构成了现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实体内涵和无形财富,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历史传统和学术道统中非常宝贵的组成部分。而他们的学术文字更是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上的宝库。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无疑可以更清晰地揭示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这一代政治学人的学术共同点。这些学者身上的共同点,既涉及家国命运和时代特点,又包括个人遭遇和生命历程。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是熊彼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作者数年来对“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观察和研究后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资本主义未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与民主等相关问题,他所提出的“资本主义最终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主张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学说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于“革新式的创造性破坏”,后者则侧重于“以革命式手段为资本主义掘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