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已获 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之《沧海云帆:中国近现代海军图集大全》丛书第四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尽介绍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整整14年抗日战争中海军舰船的发展和作战,尽管中国海军实力远远不如日本海军,但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依然不畏强敌奋起抗争。
本书展现了20世纪以来 的成就——飞行与飞行器发展的全部历史和故事,并辅以精美的历史影像和珍贵的新闻照片,向促进航空事业前100年发展的先驱个人和组织所具备的勇气和付出的贡献致敬。 从19世纪晚期开始,交通运输业就开始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直至 地改变世界。1903年,汽车取代了马匹;20世纪50年代末,飞机又取代了火车和轮船成为 的交通工具;到了20世纪下半叶,大型、高效的喷气式飞机诞生,空中旅行变得 加普及。然而,飞机也很快发展成为战争 ,在“二战”期间成为战场上令人望而生畏的无情杀手。如今,航空和航天已成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促成积极改变的有力工具,人类对于飞行器的探索将永不止步。
......
国防科学技术体系的研究是体系化背景下针对国防科学技术及相关要素开展的识别、分析、预测、研判等一系列研究的总称。随着2023年大语言模型的应用,装备技术体系情报的预测也将 加智能化与无人化,本书旨在分析大预言模型将对未来的国防科学技术体系识别与研究产生何种变化,为相关国防科学技术体系的研究人员提供一种思路与方法,加速人工智能在情报工作中的应用。
本书是已获 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之《沧海云帆:中国近现代海军图集大全》丛书第三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尽介绍了从1912年民国成立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这一时期建造的海军舰船及其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次世界大战、护法运动、广东军政府、军阀内战、列强对华禁运、北伐与南京政权的成立等,虽然只有短短19年,但相关内容却非常丰富。
本书综合运用传热传质学、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红外物理学、车辆行驶原理、弹道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系统地建立了描述地面军事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征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地分析了影响目标与背景温度场和红外辐射通量分布的各种因素,通过若干典型目标及背景的示例阐述了红外辐射特征模型的构造方法和计算方法。书中的重点在于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目标与背景的相互作用对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征的影响、不同特点的目标红外辐射特征理论模型建立方法以及模型的求解方法、红外辐射特征理论模型的验证与评估、目标与背景几何构型和计算结果的可视化方法、红外模拟热图像的生成方法、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征模型的应用以及目标红外辐射特征的调控方法等。
《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电磁频谱管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信息化条件下平时的电磁频谱管理、信息化作战的电磁频谱管理,以及频谱管理的新技术和新系统,力求阐述信息化条件下电磁频谱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系统和新方法。全书共分5章,章介绍了电磁频谱及其管理的基本知识。第2章介绍平时的电磁频谱管理,包括电磁频谱决策的管理闭环,以及信息化条件下频谱管理需遵从的市场手段和技术手段。第3章主要介绍军事频谱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电碰频谱监测技术与探测技术,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的软件无线电技术、动态频谱管理等技术。第4章主要介绍军事频谱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军事频谱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和组成,电磁频谱数据库和频谱21系统等典型的频谱管理系统。第5章介绍信息化战争与军事频谱管理,主要包括信息化战争的频谱资源管理、联合作
《战场环境仿真与试验鉴定技术专著之二:防空导弹战场电磁环境仿真及试验鉴定技术》针对防空导弹战场电磁环境仿真与试验鉴定技术,系统阐述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量化表征模型、仿真基本方法以及防空导弹试验鉴定和环境适应性评估技术等。《战场环境仿真与试验鉴定技术专著之二:防空导弹战场电磁环境仿真及试验鉴定技术》共11章,首先介绍了空战场电磁环境仿真和防空导弹试验鉴定模式相关基本概念,然后按照知识结构层次递进的顺序介绍了干扰因素的组成、干扰机理、数学模型,面向干扰样式的环境仿真方法、内外场相结合的防空导弹试验鉴定新模式等,后介绍了防空导弹作战训练的技术要求。《战场环境仿真与试验鉴定技术专著之二:防空导弹战场电磁环境仿真及试验鉴定技术》是国内防空领域首本系统描述战场电磁环境仿真与试验鉴定的学术
安格斯·康斯塔姆编著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大揭秘(精)》讲述了俾斯麦号是二战时期世界上不错的战列舰之一,它是一艘令人畏惧的战列舰,将出色的设计、强大的现代武器和很好的装甲防护完美融合在一起。在二战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俾斯麦号成为英国皇家海军优选的威胁。俾斯麦号在建成后靠前次出海作战中,在开战后6分钟就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精神象征,从一战就开始服役的胡德号。凭借这次胜利,俾斯麦号在世界海战目前建立了自己的地位。
本书主要介绍军事领域体系评估的一般概念、理论与方法。在概述体系、体系工程、评估、评估过程等内容的基础上,应用“范式”梳理了评估的常见模式,对体系评估层次进行了分类。本书主要围绕体系能力、韧性、成熟度、贡献度评估问题给出了若干方法和模型。针对体系整体能力水平及相关分析问题,介绍了面向效果的评估方法和体系能力组合识别与评估方法。针对体系适应性评估问题,通过互操作、互理解和互遵循定义了体系运行模式和成熟度,介绍了体系成熟度评估的方法。针对体系抗干扰及能力恢复的评估问题,聚焦能力定义了体系韧性并介绍了评估过程和方法。针对体系成员对体系整体作用的评估问题,介绍了体系贡献度的概念、层次、过程,重点从体系质量特征、能力方面分别介绍了贡献度评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