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16 年诞生以来,坦克使地面战的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那一年,英国马克 I 型坦克在索姆河战场上横冲直撞,试图打破堑壕战的僵局。从那时起,装甲战的支持者们研究出了日趋复杂的战术和技术,使坦克在现代武器装备中总能居于重要地位。《世界经典坦克大揭秘》介绍了从一战至今,世界上*知名的 52 型装甲战斗车辆。从1917 年的马克 V “雄性”坦克开始,本书涵盖了一战、二战、冷战,一直到在巴尔干、高加索和中东的战争中出现过的坦克。《世界经典坦克大揭秘》介绍了每一型坦克的发展历史、装备情况、主要特点和技术规格,还配有超过 200 幅插图和照片,为军事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形象生动的坦克指南。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借宗教争端入侵今属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两公国。随后,摇摇欲坠而勉力维持其欧洲势力的奥斯曼帝国、担心俄国扩张的英国,以及想要重塑辉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陆续对俄宣战。持续18个月的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并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 费吉斯大量引用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文献资料,全面展现了民族主义情绪、帝国势力博弈和宗教冲突是如何影响各国介入战争的。从国王与大臣、报道战争的记者与作家,到战场上的军官与士兵、围城内的妇孺,费吉斯不仅从多个视角还原了战争的全景,也为今天理解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黑海地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世界裂痕提供了新的入口。
穿越战火硝烟,《城堡、战役与炸弹:关于战争的七堂经济学课》为读者掀开了一扇通往军事学与经济学交汇之地的大门。作者深入分析七个时代里的不同案例,抵达更遥远的地方和更久远的过去,从机会成本、预期边际成本和收益、资本-劳动替代、边际收益递减、信息不对称等原则出发,探讨了中世纪盛期城堡的建设成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私人军事承包商的性质和作用、启蒙时期将军们的战役决策、美国内战中的“信息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及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定等战争目前的重大问题。两位作者也谦逊地承认,尽管经济学理论非圆满无缺,但他们仍希望通过注入经济学的理论活水,给陈旧的军事史注解带来全新的阐释视角。
明王在晋撰《三朝辽事实录》是一部 的明代军事著作,成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共十七卷,卷首另有总略一卷。本书在总略部分概述辽东的分野、区划、战略形势,以及辽东周边各民族的历史及与明朝的关系,作为明金战争的背景;正文部分按年月编排,历叙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计袭抚顺至天启七年十二月明金战争相关事件,包括战守要略、朝廷决策、筹饷运饷、军队管理、方略争议等内容,引用了大量当时有关辽事的奏疏、邸抄等。本书还载录作者关于辽事的奏疏,借以表明对辽事的主张和建议。 《三朝辽事实录》在清乾隆年间被禁,版本源流相对单一,本次整理以现存 早的明崇祯刻本为底本做标点整理,对于底本中影响文意的疑误,利用他书出注论证而不改动原文。
一部人类冲突与战争的深刻历史 前所未见的视角,亲临战争现场 从《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战争,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斯巴达战场;从冷兵器时代的长弓,到迸发金属射流的现代爆炸装置;从无可挽回的致命感染,到战场上的紧急血浆输血……其间,消逝的是无以计数的鲜活生命。 本书巡视了古典时代、中世纪、殖民时代的战场,重新走进美国南北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直至进入21世纪初的战事前线。在战争进程和历史叙事之外,目光凝注在士兵生命的最后时刻。 2000多年以来世界军事战争史的俯察式回顾 置身这一系统并丧失生命的惊心动魄的细节呈现
大战略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是克敌制胜的科学,也是高层决策集团及其智囊参谋制定国家总体战略的特殊思维方式。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大战略研究的代表作品,包括作者在军事科学院向开国将帅学习战略研究的感悟,关于安全也是“硬道理”的认识特别是对国家发展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三者实行统筹的思考,把辩证法引入大战略研究的尝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中国传统战略智慧独特魅力的体会,以及对软国力中民族凝聚力的“爆发性”探讨等。特别是“中国古典大战略思想发凡”“我看美国大战略”等章节,以大量的国内外战例为依据,精辟地分析了东西方大战略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不同特点,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视角、创新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东西方战略理论特点和差异大有裨益。
大规模轰炸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位于后方的民众也不再安全,死神将随时从天而降。针对平民的战略轰炸使得这场战争变得靠前的残酷,尤其是盟军对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欧洲城市实行的轰炸行动杀死了大量无辜民众,这也使得这场反对法西斯统治的正义之战蒙尘。本书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轰炸行动最深入翔实的研究,作者几乎穷尽了目前解密的一切档案资料,并结合当时的新闻报道与众多亲历者的讲述与回忆,将二战中每一场重大轰炸行动的点点滴滴都展现在读者面前。翻开本书,我们得以重温当年军政首脑的抉择博弈,民众在灾难面前的挣扎求生,了解轰炸是如何影响了这场大战的走向,以及它带来了怎样的道德困境。
美国是专享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拥有绵长海岸线的强国。它一面越过大西洋,注视着繁衍了美洲文明的欧洲文明,一面将目光投向广阔无垠的太平洋,寻找着新的交流契机。它曾是印第安人的福地,最早到来的白人笃信它是花园,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阿卡迪亚,更是实现终极梦想的乌托邦。独立战争中,外来寻梦者决然斩断与欧洲母国的联系,之后便踏上西进之路。这是一项打破各种壁垒的创举,向西极大地扩张了美国国土,加快了奴隶制的瓦解。新增土地带来了农业的蓬勃发展,铁路、公路网络迅速打开,大坝提供了充足的水力与电力,新发现的石油如黑金般提供工业发展的动力,高校不断涌现为科技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与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拓荒精神相伴的是剧烈的文明冲突:印第安文明大量消失,印第安人痛失家园;非欧洲移民虽然做出了巨大贡
本书以俄罗斯国防工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1917年沙俄时期至2011年的国防工业综合体形成及发展过程,运用历史研究法,深入分析了俄国防工业现代化的现状和前景,依据国防工业综合体结构演变的规律,对俄国防工业综合体中期和长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进行了预测。本书为研究国防工业的相关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世界轻武器大百科(珍藏版)》是介绍轻武器的军事科普图书,书中收录了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设计制造的800余款轻武器,涵盖枪械、榴弹发射器、火焰喷射器、手榴弹、地雷、火箭筒、轻型迫击炮、单兵导弹等类
自核武器诞生伊始,保密就如影相随。从科学家们因恐惧纳粹德国获得核武器研制信息而进行自我审查,到美国多元的政治力量围绕核保密与反保密展开激烈辩论。这本书讲述了从20世纪40年代原子弹诞生之初直至今天,美国核保密制度演变的完整历史。 这本书以核保密制度的演变为主线,结合大量解密文件与档案、公开资料、若干历史事件参与者与当事者的故事,详尽追溯了二战背景下美国核保密制度的缘起、二战后期和二战结束后美国原子能立法过程、冷战时期核保密制度的建立,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核保密制度面临的种种挑战。呈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美国多元的政治力量围绕核保密问题的博弈,揭示了近一个世纪的核保密制度如何塑造了当今美国的国家安全体系。
本书对美国防部和军种科技管理机构,以及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军种实验室、联合人工智能中心等创新机构主要官员进行了历史尺度深刻画像,从职业来源、专业领域、技术认知、权力扩散、监督管理、创新文化,以及对美战略优势塑造与科学共同体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人物视角探寻美军在军事革命、前沿技术、先进武器、局部战争、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引领性影响,对我国科技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以及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获奖历史学家沃尔多·海因里希斯(WaldoHeinrichs)和马克·加利基奥(MarcGallicchio)生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半在太平洋发生的战争,从1944年春天的跳岛战役一直到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海因里希斯和加利基奥全面揭示了日本的军事战略和国内激烈的政治辩论,同时对美国的决策进行了修正性讨论。本书将宏大的战略分析与实战叙事编织在一起,从美国陆军、海军士兵和陆战队员的视角,描画出太平洋战场上残酷的战斗画面,突出了战斗、后勤和战略的相互作用。这部军事史巨著评估了发动全球战争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为取得成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武器装备是作战能力生成的关键因素。为了便于快速识别外军武器装备,本书对美、俄、印、日等国重,点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武器装备进行了研究,并整理编印成册。本书录入的武器装备涵盖外军陆海空天电网核等各个作战领域,按照陆上装备、海上装备、空中装备、太空(与网络空间)装备、(核与)导弹防御装备、信息系统等六个方面进行划分,每种(套)武器装备均配有相应图片,并分别对其战技指标及配套设备进行详细介绍,既能帮助读者了解外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特,点规律,又能为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不仅是外军武器装备的鉴赏指南,更是一本外军武器装备的百科全书,既可作为军事爱好者的科普读物,也可作为部队和军队院校教学训练的参考书。
本书从原理到实装,系统地介绍了陆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包括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总体架构、核心能力、核心技术、典型系统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陆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能力要求、体系结构、建设思想、设计方法、关键技术等,并通过近年来欧关军事强国发展的典型系统进行了剖析和介绍.同时对新军事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本书可作为从事陆军指挥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工程研制和装备建设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陆军信息系统管理和使用人员的参考书。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东线:从哈尔科夫到库尔斯克》讲述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从1943年初到当年夏天,苏德战场南部的战争进程。1943年初,德军在东线南部遭受连续惨败,直到在哈尔科夫反击之后才稳住阵脚。苏德战场因此迎来较长的平静时期。而随着战局的改观,交战双方都在考虑以何种方式结束战争。因此需要一次战役来检验新的力量对比。1943年夏季,德军集中了庞大的装甲部队,在库尔斯克发动了苏德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但很快失败。红军乘机收复了哈尔科夫和奥廖尔地区。
本书对美国防部和军种科技管理机构,以及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军种实验室、联合人工智能中心等创新机构主要官员进行了历史尺度深刻画像,从职业来源、专业领域、技术认知、权力扩散、监督管理、创新文化,以及对美战略优势塑造与科学共同体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人物视角探寻美军在军事革命、前沿技术、先进武器、局部战争、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引领性影响,对我国科技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以及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空战与历史记忆》较为全面记述、展现 抗战的专著。该书方法新颖、视角独特、史料翔实,为我们打开了中国抗日空战研究的新视野。作者在论著中旁征博引,思考深邃,并且文笔流畅。全书史论结合,“战”“忆”相辅,寓论于实证,熔“战”于“忆”中,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
2024年是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连续第21年编辑出版本论文集,旨在为国内专家学者提供展示自己学术成果的平台,同时希望对研究国际军控、裁军、防扩散等问题的学者有所启迪。本书收录了16篇论文,涉及核、外空、生物、网络、人工智能、导弹防御等领域近期新情况和态势,基本涵盖了过去一年国际军控、裁军、防扩散领域的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专家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