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完整记述了美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黑暗面。 好莱坞知名导演奥利弗 斯通与历史学家彼得 库茨尼克携手,全面整理、分析了美国从威尔逊到特朗普这18任总统任内对外军事干涉的历史,展示了美国自踏上帝国与征服之路所犯下的种种错误。 从血腥镇压菲律宾独立斗争开始,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到持续多年的反恐战争,美国以保卫国家安全、消除潜在威胁、传播民主与自由等借口,在拉美、亚洲和中东等地区反复卷入冲突。 借助解密档案、新闻报导、学界研究等各种资料,本书精心记录了帝国缔造过程中的种种残酷画面,充分展现了在20世纪里,美国如何在资本家和野心家的裹挟下做出种种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也很好地解释了它为何能从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一跃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本书记录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就是1775-1783年间海军的主要军事行动。作者按照主要事件和重大战役发生的时间,将整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海军行动分为14个阶段,始于1775年英美两军的尚普兰湖战役,终于1783年英法两国的停战熄火。这些海军行动涉及多个参战国、战争海域及优秀将领:参战国除了英美两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纷纷参与,甚至对战争的最终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战火从美国蔓延到欧洲、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好望角、西印度群岛以及东印度群岛;诸多出色海军将领如豪、罗德尼、萨弗伦等,在各个战役中展现优秀的指挥能力。作者在书中通过这一时期发生的各个战役,总结经验教训,强调自己的主要观点:海上战争的成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
这本书讲述的是英国海军一战幸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故事,以及条约战列舰 带着镣铐跳舞 的艰辛历程,同时涉及航空力量崛起对战列舰的影响,还有航空母舰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对每级战舰的介绍一如既往地详尽,包括基本设计、装甲、武备、动力、识别特征、改装情况、外观变化、服役经历,等等。此外,因为其中大部分战舰都曾在二战中浴血厮杀,本书着重介绍了它们的战损情况,着力分析了炸弹、鱼雷、水雷和战舰装甲、水密隔舱、防雷凸出部之间的对抗。 书中收录了数量众多的大幅照片和线图,舰船战损部分亦配有详细、丰富的图解。在视觉体验上,这本书同样堪称精彩。
当今时代,战争已经蔓延到城市。从摩苏尔到孟买,从阿勒颇到马拉维,21世纪的主要军事战斗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当今城市战的决定性特征是什么?它的军事和政治影响是什么? 著名军事社会学家安东尼 金通过对近期城市战及其历史起因的深入分析,回答了这些关键问题。他通过探索城市作战中不断变化的样式和演变的战术,认为尽管并非所有城市作战中使用的方法都是崭新的,但今天的城市战已经变得非常独特。城市战已演变成令人精疲力竭的微观围攻战,从街道地面以下延伸到城市上方空域,战斗人员为单个建筑、街道和地区而战。与此同时,数字化的社交媒体和信息网络跨越城市群岛将这些战斗传播给全球观众,全球观众往往成为战斗的积极参与者。 本书及时提醒人们战争和城市暴力的代价和恐怖,为
穿越战火硝烟,《城堡、战役与炸弹:关于战争的七堂经济学课》为读者掀开了一扇通往军事学与经济学交汇之地的大门。作者深入分析七个时代里的不同案例,抵达更遥远的地方和更久远的过去,从机会成本、预期边际成本和收益、资本-劳动替代、边际收益递减、信息不对称等原则出发,探讨了中世纪盛期城堡的建设成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私人军事承包商的性质和作用、启蒙时期将军们的战役决策、美国内战中的“信息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及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定等战争目前的重大问题。两位作者也谦逊地承认,尽管经济学理论非圆满无缺,但他们仍希望通过注入经济学的理论活水,给陈旧的军事史注解带来全新的阐释视角。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划时代地提出了“海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优选战略层面。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洋利益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同时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发展商船队、发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对海洋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自马汉去世以降,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已充分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二卷)》承接上卷内容,以西欧骑士战术为始,以玫瑰战争为终,继续向读者展现欧洲中世纪战争的发展进程。作者从法国骑士、英格兰长弓手、瑞士纵队、意大利佣兵等几个兵种出发,内容涵盖了自十字军运动失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战争艺术发展历程。 在本书中,作者着重描绘了骑兵从兴盛逐渐失势,步兵复兴并在英法战争之中,重新成为战场决定性力量的过程。 作者在文中不仅向读者展现了西欧国家的战争艺术,也对同时代相关民族的防御工事及攻城*器的发展有所呈现,与此同时,火药对欧洲军事发展进程的影响也在本书中得到了深入、广泛的讨论。
明王在晋撰《三朝辽事实录》是一部 的明代军事著作,成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共十七卷,卷首另有总略一卷。本书在总略部分概述辽东的分野、区划、战略形势,以及辽东周边各民族的历史及与明朝的关系,作为明金战争的背景;正文部分按年月编排,历叙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计袭抚顺至天启七年十二月明金战争相关事件,包括战守要略、朝廷决策、筹饷运饷、军队管理、方略争议等内容,引用了大量当时有关辽事的奏疏、邸抄等。本书还载录作者关于辽事的奏疏,借以表明对辽事的主张和建议。 《三朝辽事实录》在清乾隆年间被禁,版本源流相对单一,本次整理以现存 早的明崇祯刻本为底本做标点整理,对于底本中影响文意的疑误,利用他书出注论证而不改动原文。
人们为什么会投身于战争,是天性使然,还是受到文化的影响? 战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何种位置? 现时代的战争是减少了,抑或只是改换了面目? 阿扎·加特兼取人类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科学的研究成果,站在全球视角,试图捕捉人类文明自早期狩猎-采集者群体到21世纪新安全形势下的战争阴影,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揭示贯穿人类历史的“战争之谜”。
本书作者洪学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回顾伟大抗美援朝战争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制胜机理,全书对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东北边防军组建集结、运动战阶段历次重大战役、停战谈判过程、阵地战阶段重大作战行动、后勤战线建设等进行了重点叙述。洪学智将军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参与者,部分回忆内容具有历史档案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获奖历史学家沃尔多·海因里希斯(WaldoHeinrichs)和马克·加利基奥(MarcGallicchio)生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半在太平洋发生的战争,从1944年春天的跳岛战役一直到1945年8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海因里希斯和加利基奥全面揭示了日本的军事战略和国内激烈的政治辩论,同时对美国的决策进行了修正性讨论。本书将宏大的战略分析与实战叙事编织在一起,从美国陆军、海军士兵和陆战队员的视角,描画出太平洋战场上残酷的战斗画面,突出了战斗、后勤和战略的相互作用。这部军事史巨著评估了发动全球战争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为取得成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本书是介绍国外各类飞机的军事科普图书,书中全面收录了19世纪中叶以来海外各国设计并制造的700余款飞机,涵盖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加油机、预警机、运输机、无人机、民航客机、公务机等类型,完整呈现了近现代飞机发展的全新面貌。每款飞机都配有精美的写真图,帮助读者了解飞机构造。为了增强图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还介绍了多家生产飞机的知名企业,作为延伸阅读。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分析讲解透彻,图片精美丰富,适合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和收藏,也可以作为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纪实文学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沦为野蛮与文明之间的斗争,1942年11月见证了这场斗争的关键。这或许是整个20世纪重要的一个月,当时一切仍悬而未决,胜利的天平左右摇摆。在该月月初,轴心国似乎仍有可能取得胜利;到了月末,每个人都隐约意识到,它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如同既往的写作,在本书中,皮特·恩格伦无意为我们提供另一部自上而下的军事历史,而是记述一段人类战争体验的真实历史。从美英在北非登陆的战役到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对德军的包围战,从战场的前线到后方的沦陷区,39个普通人,他们身份、阶级、阵营各异,但无一例外都被卷入这场战争中。其中有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美国飞行员、北非沙漠中的意大利卡车司机、白俄罗斯森林中的游击队员,也有逃难于上海的12岁犹太女孩、海难后独自漂流133天的中
1940年4月,德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发起“威悉演习”行动,入侵中立国挪威,以确保斯堪的纳维亚的铁矿石供应。这种舰队打击、两栖登陆和空中投送紧密结合的军事行动让挪军和英法盟军颇为震惊,猝不及防。 虽然挪威战役只是欧洲战场上的一首插曲,但它深刻改变了战争形态。本书从挪威、德国、英国多方视角出发,解读挪威战役初始阶段的海空角逐、海陆对抗与地面战斗,全景展现了纳粹德国的穷兵黩武、英法盟友的迟疑迁延、挪威政府的武备荒废,以及挪威军民的英勇抵抗。
本书以时间顺序,逐一回顾了英国在1905—1915年间建造的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它们构成了一战中英国大舰队的核心力量。作者从设计特点、武器、装甲、机械动力系统等方面对这些战舰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各舰在不同时期的外观变化,并梳理了每艘战舰的服役与参战经历。文中置入了多种类型的表格,提供了包括尺寸、舰载设备详情及试航结果在内的丰富数据。作者挑选了大量历史照片作为配图,并绘制了用以展示战舰结构的线图,书中还特别附有还原战舰迷彩涂装的彩页。
这本书讲述的是英国前无畏舰的起源,以及海军主力舰跌跌撞撞向无畏舰发展的历程。首先简要梳理了从蹂躏级到特拉法尔加级这条通常被定义为“铁甲舰”的科技树,接着详细讲述从君权级到纳尔逊勋爵级的前无畏舰发展历程。 从君权级开始,对每一级战列舰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涵盖基本设计、装甲、武备、动力、识别特征、改装情况、外观变化、服役经历,等等。 作者在书中奉上了自己精心收藏的大幅历史照片,以及根据造船图纸准确绘制的精美线图,对战列舰爱好者来说不啻一场视觉盛宴,对模型爱好者来说也是有益的参考。
自北魏建国以来,至南朝陈朝灭亡,战争是南北朝200年间的主基调,在这段时期内,混乱与融合并存,竟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本书涵盖南北朝大部分经*战例,不单纯描绘战争场面,还以纯熟的笔法对战法进行分析与解读,对历史人物也有理性点评,详尽讲述这一大分裂、大动乱时期的悲欢与轮回。
普罗霍罗夫卡之战是二战期间,东线战场上的决定性战役之一——库尔斯克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二战中规模 的坦克会战,也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本书详细记述并分析了库尔斯克会战的高潮——于1943年7月12日发生的普罗霍洛夫卡之战,600多辆苏联坦克与300多辆德国坦克之间的较量。 2015年,克里斯托弗·A.劳伦斯的战争史鸿篇巨著——《库尔斯克:普罗霍罗夫卡之战》(多达1600页)问世后,受到战史研究学界广泛关注,这是英语世界具有盖棺定论性质的普罗霍洛夫卡之战专著。2019年,为了便于大众阅读,劳伦斯又取其精华,将其浓缩为当前这本《库尔斯克:决胜普罗霍罗夫卡, 规模的坦克战》。 该精华本继承了原书的精髓,同时详细记述、分析了普罗霍洛夫卡之战,这是人类历 规模 的坦克对决,涉及的力量包括德方的武装党卫队装甲军、第3装甲
冷战期间,北约和华约的飞机隔着铁幕对峙,世界各地发生了不少战争和军事行动,而飞机在这些战争和军事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不仅对冷战时期的飞机进行了介绍,还对冷战的原因及期间的各场战争、各个军事行动进行了简述,从历史视角为读者展现飞机的运用与发展。本书研究了二战结束到德国统一期间,在全球服役的各型主流军用飞机,包括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侦察机、巡逻机、反潜机、直升机……如知名的“雷电”“鹞式”“鬼怪”等。对读者普遍关注的海军航空兵所使用的舰载飞机也做了普及,如在这期间得到巨大发展的“海鹞”“海喷火”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同时期各国能够携载核弹的轰炸机,如苏联的图-16、英国的3V和美国的B-52。本书作者知识丰富、绘图精美、译文通顺流畅,为广大读者生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世界
要塞(Fortress)一词最早起源于14世纪初,可见防御性建筑的出现于此时期达到高峰,这段时期欧洲的城堡、碉堡和防御型城镇形同雨后春笋,在各大小战役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5—17世纪时,要塞更混合了城堡、宫殿的建筑结构,但又比一般的城堡更加坚固。 本书用五个部分,中世纪要塞的构成元素、中世纪早期的要塞、城堡时代、高耸城墙走入历史、中世纪的城堡与要塞,全方位展现欧洲中世纪的要塞以及与之有关的战争场景。本书配以大量照片、插画,还原了各种要塞城堡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样貌,令读者对欧洲中世纪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全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