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伍军人向他的孙子讲述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没有夸夸其谈,只有扣人心弦、残酷的诚实。 本书整理并讲述了汉斯 卡尔(Hans Kahr)对二战东线战场的战后回忆和战时记录。 汉斯 卡尔1925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后来被征召入伍,成为德国国防军第3山地师第138山地猎兵团的机枪手,在战争后期被派遣到东线战场。书中回忆了汉斯作为新兵在前线学习生存的过程,讲述了汉斯在东线战场残酷的战斗,以及被俘后作为战俘的经历。书中还介绍了战前奥地利小农家庭的生活和当地传统习俗等。 书中没有很激烈的语言,从一位普通士兵的角度,将战争的残酷一一展现,留给后人的是警醒和珍惜。
1274 年和 1281 年,忽必烈两 次派遣军队,跨越海洋征伐日本。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相对缺乏,以及研究者立场和角度不同,关于这两场战争的真相扑朔迷离。 作者在广泛阅读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语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汲取 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 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展开叙事,还原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完整呈现了两场战争的全貌。书中清晰叙述了元军的战争意图、备战过程、进军路线和撤退状况,也展现了当时日本方面的权力格局和军事防御措施。 本书既有对大时代背景的宏观描绘,又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命运有着细致展现,融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之中。作品围绕元军内部矛盾、面临的天气状况、作战策略等诸多因素,对元军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如何认知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提出了独特见解。
《二战德国陆军*197突击炮营战史:*653重装甲歼击营前身部队的作战历程》一书以多位197突击炮营官兵的战时日记、回忆材料和作战报告为线索,真实再现了*197突击炮营的组建经过、训练成军,以及在巴尔干、苏联国境线、乌克兰、克里米亚和东线中部地区的战斗历程。在**程度上填补了德国陆军*197突击炮营和*653重装甲歼击营完整的二战战史。 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将亲历者的真实记述与历史文件相结合,记录了战争中的人情与人性。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士兵的回忆和大量历史照片多方位地呈现出一些激烈战斗场面,让人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收益。
本书以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日本陆军联队为著述对象,以*主要作战力量的步兵联队、炮兵联队和战车联队作为研究对象,介绍其编制构成、武器装备、战斗路线,与战役行动相结合,并配以相关的历史地图、照片,讲述了日军各联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作战历程,揭示日本陆军从诞生、发展直至覆灭的历史过程。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 这是一部鲜为人知亦有鲜活人性的长征史 当长征将领们遇到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你猜谁的名号该归谁? 当红军的 貔貅 遭遇国民党军的 猛虎 ,鏖战中如何斗智斗勇? 有一支孤独的长征军团,始终不走寻常路,是被迫为之还是精明谋略? 日本人的新闻里给红军指挥官们起了些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的 外号 ? 全新的细节披露,*手的史料解析,分分钟将你陈旧的认知彻底清盘!这是一部有趣味、有秘密、有颠覆,亦有鲜活人性的长征史,看完这本书之前,别说你真的了解长征! 《铁流陕北》系一部反映红军长征历程的纪实
1939年到1940年,芬兰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西方世界习惯称之为 冬季战争 ,而苏联称之为 芬兰战争 或 苏芬战争 。这场战争涉及双方长期的历史矛盾,虽然仅仅持续了105天,但在两国历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书作者按照不同的战场和战役时间将内容分成不同的章节,以地面战役为主,以苏、芬两国的视角向读者呈现战争全貌,让世人了解真实的冬季战争以及普通参战士兵的经历。
金朝强盛时期,蒙古诸部臣服于金,但他们经常互相混战,还不时侵扰金朝边界。金统治者为了阻止蒙古人强大起来,采取了各种压制和防范措施,其中有残酷的 减丁 政策;成吉思汗的曾祖父俺巴孩被金朝皇帝下令以惩处叛部的法规用铁钉钉到 木驴 上,残酷地处死了。蒙古与金结下世仇。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后 ,就开始了讨伐金国的战争。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从纯军事的角度,客观而生动地讲述和刻画了1211年至1234年波澜壮阔的蒙古攻灭金朝战争的全过程。
内容简介: 乌克兰与波兰,置身于苏德战争的两大超级强权之间,是一种何其微妙的状态。生存与抗争,牺牲与妥协。站在今人的视角,作者对各方势力的种种判断与抉择做出了客观的分析与中允的评价。曼施坦因在基辅战役,莫德尔在华沙战役,德军两大元帅,面临同样危机之际,又是如何应对 在本册中,作者就以上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解读。
本书通过深入辨析明蒙双方的众多史料,揭开土木堡之变的众多谜底,还原出土木堡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军事布局、胜败原因,以及三百锦衣卫死战捍卫明英宗的一系列历史真相。以此为基础,详细讲述土木堡之变对明代中后期边防政策和战术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以及明朝边防重心的转移。系统介绍明帝国创立的具有相当 性价比 的火器战车战术,以及 俞龙戚虎 这对军事天才在其中的作用;揭示了女真人是如何以明代车营战术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军事体系,从而摧毁明帝国的。
长征,在国际上被誉为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之一,具有超越时代和国界的永恒魅力,是今天的中国仍需继续讲述的故事。*主席倡导 发挥党史军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还提出 中国革命历史是*好的营养剂 ,红军的长征,正是这样的营养剂。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传承长征精神,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本社本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在阅读中去领会感悟长征精神的精髓,发挥长征史资政育人功能、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的目的,拟在今年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永远的长征》丛书。 本丛书共5册,分别是:《红色近卫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珍闻录》《红色艄队:红四方面军长征珍闻录》《红色
来自蒙古草原、依靠骑兵起家的元朝虽然在十四世纪中后期衰落了,但骑兵并未过时,仍旧在元亡明兴的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兴的明朝用武力统一了中原,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多次派兵主动出击,深入蒙古草原内部,对逃回塞外的元朝残余势力采取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鲜有败绩。然而,自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继位之后,转攻为守,蒙古诸部卷土重来,纷纷南下与明军对峙。到第六位皇帝明英宗在位时,由于治军无方,致使北征的数十万人马在土木堡的决战中一败涂地。名臣于谦临危受命,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惜因内部斗争*终人亡政息。此后百余年间,明蒙双方两相对峙,时战时和。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趁此时机在东北不断发展壮大,明朝与蒙古的战争就这样逐渐退居次要位置,新的一次改朝换代即
在全国的解放战争中,太原是*难攻克的 碉堡城 。坚固的防御体系,使太原成为解放战争中攻城时间*长、伤亡*、代价*惨重的城市。为让后人铭记这段独特历史,永远缅怀解放太原牺牲的先烈,在大量查阅太原战役史料的基础上,从2013年开始在太原周围寻找70年前的碉堡遗存,历时五年多,已陆续找到太原郊野散落的各型碉堡239座。并查对到每座(群)碉堡发生的酷烈战斗记载。本书以碉堡为载体,概要回顾了那场惊天地、泣鬼神闻名全国的 碉堡大战 。当年的战争碉堡,今日已成为军事文物。数座保存完整的碉堡,它特有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越来越高。
1644年,乘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之际,清摄政王多尔滚利用明内乱策反明将吴三桂;在吴军与李自成农民军于山海关大战的关键时刻,多尔滚令于隐蔽处待机的八旗铁骑向农民军发起突袭,登时万马奔腾,八旗铁骑以排山倒海之势将李自成军主力彻底打垮,取得山海关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清廷遂移都北京。在以后的十数年中,占据整体优势的清军与各自为战的各派农民军和南明军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数十次战役,终平定中原,一统天下。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从纯军事的角度,客观详实地讲述和刻画了八旗军竭尽全力逐鹿中原,各个击破,削平群雄的主要作战过程。
选题是从《抗美援朝精神研究》杂志发表过的上百篇老兵文章中,精选出的20余篇。主要内容是全国各地志愿军老首长、老战士的回忆记述,他们的年龄大都在八十岁以上。其中,一些耄耋老兵,不顾年高体弱,亲自撰写在朝鲜战场的亲身经历。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从中看到他们当年在朝鲜战场出生入死、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些文章,每篇都是十分难得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将永载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1919年,的巴黎和会召开。战争状态终于结束了,然而,欧洲各国却不知不觉走进了另一种困境。战败国面临着严峻的制裁,而战胜国则各自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国际联盟宣告成立,列强重新达成平衡,希望达成和平的愿景。然而,这个愿景看起来显得非常脆弱。在欧洲大陆,局部的争斗从未结束。法国和德国并没有真正握手言和,俄罗斯陷入内战,爱尔兰要求独立,土耳其及周边国家纷乱不休。丘吉尔仍然清醒地认识到, 战争的危险并没有离开世界 。 1915年是一战的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击退敌人防线――失效。西线除生命消耗战外,并无收获,战事陷入僵局。英国发明坦克和使用烟幕,仅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学术论文的合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中,雷海宗先生全面论述了他对于中国兵制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兵制和 兵 的文化 也就是 武德 的历史的读本。传统的研究兵制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将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的根源,并由此出发,探讨了整个中国文化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敏锐的预见了中国军队的复兴,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还收录了《君子与伪君子 一个史的观察》《雅乐与新声》《海军与海权》等文章,全面体现了雷海宗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 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 的特点,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特点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