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用宗教心理学、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临床研究、田野作业及荣格学派的 集体无意识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认知神经科学等为主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通过对宗教与精神病理之关系的深入解析与思辨,为人们打开了认识宗教与人类深层心理形态之关系的新窗口。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穷其一生之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因此之故,有 精选 之举。星云大师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对经典进行注、译,包括版本源流梳理,这对一般人去看经典、理解经典的思想,是有帮助的。 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星云大师常常说,佛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的。这套书推动了白话佛学经典的完成,我个人请了一套,作为传家之宝。 依空法师,佛光山长老,文学博士,印度哲学博士如何来做一套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佛教的经典,是星云大师的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为现代的社会,提供佛教的智慧,提供阅读佛法的方便。 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精选了很多篇目,是能够把佛法的精要,比较全面的给与介绍。 王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罗伯特·贝拉的人生收官之作,吸收海量的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继承自黑格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以来的宗教研究传统,系统而博学地重构了历史中的宗教。 以距今一万年为上限,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为下限,书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类早期文明至轴心时代的宗教演变,渐次讨论部落宗教,上古时代的宗教,以及轴心时代的以色列、古希腊、中国和古印度的宗教。
书号:9787301352274 书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定价:11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创新工程研究成果,由靳凤林教授主持完成。本书以儒家和基督教这两大思想流派作为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试图由此获取中西文化基因构序、伦理构境的终极秘诀。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一是站在全球化的立场,对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辨析,包括本研究的宏观背景、主要模式、基本方法等。二是以最能体现中西核心价值观特征的文化表征符号——祠堂与教堂为切入点,对两种建筑的生成历史、主要类型、基本功能进行详细说明。三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赖以形成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解剖,包括自然根基、经济基础、政教结构三个方面的比照分析。四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立体化和精细化比较研究,涉及天人合一与神人二分、人之善性与人之罪性、先义后利
本书在征引、研读、领会文献的基础上,围绕三十多位西方理论作家的著述,对世俗化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涉及世俗化理论的发端、酝酿和发展、完善过程以及各学者、学派的学术重点,也关联相关领域的学术观点。主要论题有启蒙运动时期宗教衰落命题的理性主义阐释和目的论预言;经典社会学者对世俗化理论的奠基和推动;宗教社会学研究从类型分析向以世俗化为主题的变迁模式转型;新经典范式建构与完善,以及关于现代性、多元化、宗教对话等时代课题的学术讨论;范式视角中多维度分析、理论整合及转型;全球化时代语境中对世俗化论题的重新体认和发挥。世俗化是重要的社会历史主题,也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一种理论范式,上承宗教批判,下联宗教多元化,关涉宗教在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形式和地位问题,西方世俗化理论研究对宗教中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主办,已于2018年1月在我社出版了*辑,每辑大约20篇论文,作者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研究者,有名家论坛、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研究动态五个栏目。书稿将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探讨与研究。
“ 中 的东西就是招致持异论者。”恩斯特·布洛赫著的《 教中的无神论(恩斯特·布洛赫选集)》聚焦“元 ”,即“遗产中的 ”,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 无神论”观点,能给 读者一个布洛赫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全景概貌。人类的 功能在于自身的希望中,“哪里有希望,哪里也有 ”。因此,问题不在于在 与非 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在有神的 与无神的 之间作出选择。因此,“只有一个无神论者才能成为一个好的 徒,只有一个 徒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无神论者。”布洛赫所倡导的“ 无神论”的目标就是进行没有 者的 运动,扬弃有神论和无神论,将 建立在对没有神的弥赛亚王国的信仰之上,重建马克思“自由王国”意义上的“没有神的希望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