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越南著名禅师一行的代表作,介绍了正念禅修的基本概念、方法,所谓正念,是一种提高专注力,保持思维集中的一种方法,源于印度传统的瑜伽,后被佛教吸收,得到发扬光大,现在作为一种心理锻炼课程在西方非常流行 行走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
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路德、茨温利、加尔文的信仰历程,以及英国 改革和清教徒运动的历史,为读者了解16世纪的 改革提供了一部精彩导论,同时也引导人们再思五百年前改教运动的永恒意义。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三,译者又将其称为《菩萨行处》,从《华严经》和《般若经》(包括《心经》)两部大经谈到菩萨的理想、菩萨生命的源头和行处,主要探讨学者的归趣。重点揭示禅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及疗愈作用。铃木先生文笔凝练,论述真切深刻,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现代读者同样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尤其有助于现代人自行自省安顿心灵、挣脱藩篱,如实地看清生命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禅悟、念佛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案参究对禅悟的促进作用等。铃木大拙对于禅悟的见解,是对参禅者进行的透彻提点,依此修习,可以拨云见月,廓然开悟。
这是一本劝导爱侣之间如何相互忠诚、相互关爱,拥有幸福、亲密关系的小书。一行禅师从佛学的角度看待爱侣之间的亲密关系,用正念、专注与智慧引导,使爱侣拥有持久、健康的感情。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但是爱情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我们寻到了爱,拥有了爱,可是没过多久,两人的相处就出现了危机,于是我们转而寻找他人,以为是伴侣的问题,期待更换伴侣,让爱情长久存在。一行禅师并不否定世人的爱情,但当爱情降临、心愿实现,想要维持这段关系使之长久保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行禅师说,“爱”就是一门修行,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既牵手便携手,拥有相爱一生,相守一生的幸福。
本书收录了李叔同(弘一法师)关于生平经历、艺术教育、处世心得等内容,附录收录了丰子恺、夏丏尊、启功等文化大家对弘一法师的回忆性文章。丰子恺说“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夏丏尊说“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弘一法师告诉我们人生要活得有意义,平常事物亦值得我们欢喜与认真,他也用这份人生态度,演绎了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很好人生。
《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为 西方思想文化译丛 之一。 作者理雅各,英国近代著名汉学家,*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本书,是理雅各为美国传教士文惠廉的《论将 Elohim 和 Theos 正确地译为汉语的辩护文》而作,通过引述经史子集中有关 神 、 上帝 、 灵 等概念与基督教信仰中的 God 对比,论证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内容涉猎西方多种文化与语言的比较。
本书先后介绍了世界七大 —— 、 、儒家、道家、 、 、 教的传统,以及各种原初 。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用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 中蕴含的生命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成果,新增加了世界 艺术内容,以便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充分展现了世界 的精神内涵。 史密斯尝试把世界 的精神性和艺术性传达给大众,环绕 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深入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本书自1958年出版以来,累计畅销200万册,已成为美国各大学 的人文通识经典。
《越用力,越焦虑》 《越用力,越焦虑》一书是世界公认的佛法心灵导师一行禅师的心血力作,写给每一个活在奋斗、慌乱、焦虑、迷茫中的我们,是给千万都市人的生命启示录。 在这个到处充满压力的社会,我们用力的生活,总想让自己活得越幸福越好。然而总是很努力很努力的我们,为什么反而会活得这样辛苦,过得如此慌乱?究竟是我们不够努力,还是一不小心用力过了头? 在本书中,一行禅师用温柔智慧的语言启发我们学习一种掌控生活力度的心灵艺术,阐明了如何通过正念的修习,在工作和家庭中克服焦虑与孤独,获得当下的自由、安宁与快乐。 《你可以不生气》 那《你可以不生气》这本书,如果大家在大陆要找的话,就可以找到海南出版社的版本。在这个怒火充斥的时代,也许我们都该学学书中一些实用的方法。 梁文道,凤凰卫视主
以历史发展为脉络阐述世界各种宗教的基本知识和文化特征。涉及土著宗教,印度教,佛教,东亚宗教,锡克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宗教的起源,发展、宗教仪式、教义、建筑形式、节日庆典、生活习惯等。精美的图片,生动的文字描述,清晰的构架,让《DK宗教百科全书》同时兼具工具书和通俗读物的两种价值。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丁山语),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丁山在传统的考据基础上运用了比较语文学与比较神话学与宗教学的方法,对史前神话加以初步分析,分析数量之广,考证程度之深,从而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此书为越南著名禅师一行的代表作,介绍了正念禅修的基本概念、方法,所谓正念,是一种提高专注力,保持思维集中的一种方法,源于印度传统的瑜伽,后被佛教吸收,得到发扬光大,现在作为一种心理锻炼课程在西方非常流行 行走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钱文忠将散落在巴利文佛经、梵文佛经、汉译佛经原典的佛陀人生记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完整总结。从佛陀出生、成长、婚姻、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寂灭,系统梳理和全景展现了他传奇的一生;从历史、文化、传记、经典四大维度,真实还原了佛陀和佛学的精华。本书以通俗口语和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一个伟大、慈悲,而又真实、智慧的佛陀。通过本书,你能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的威仪、日常生活、求道之心和智慧的心性,以及一举一动间,散发着的灵性光芒。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祇,对财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尽管供桌上的财神神像十分常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根源为何。 五通神最开始是山魈一类的精怪,邪性是他最鲜明的特征。他不是文化英雄、美德化身,相反,他恃强凌弱,体现了人类最丑陋的恶习、贪婪和欲望。但从18世纪起,其变体五路财神成为掌管世间财富的优选神祇、江南财神信仰的核心。 万志英以大众或通俗宗教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使我们得以窥视不同时代背景对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本书为 造像的规则集成。 造像具有严格的造像规则,即所谓“仪轨”。在 经典,尤其是密教经典中,都有专门介绍造像仪轨的内容。因此, 艺术严格地讲是 造像,不同于世俗艺术的随性创造,而是匠人画僧在传统之下的“发展”,虽然有时代特征,但手印、姿态、造像比例、媒介,以及画匠在作画(雕刻)时要沐浴、持斋、不近女色等要求都是不变的。本书旨在通过佛经《佛说造像量度经》的解读,来普及 造像的常识,让读者了解这种严格的造像规则,是 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本书是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雷泉先生多年以来为社会各界讲课的讲演录。 在十一讲中,分别围绕中国 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哲学与生态环境、 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教外别传与 兼通、《坛经》中的哲学、法华精神与人类 的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 、 的思想与方法、三教融会背景下的栖霞论道等重要问题,以哲学的方式进行了概念辨析与义理解读。 本书属于《师说》系列。
本书共分七章,详细介绍了佛教创立前的社会与宗教背景、原始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的内容及大乘佛教的兴起。要全面了解佛教,必须掌握其宗教、文化背景,婆罗门教等先于佛教的宗教对释迦牟尼从王子到觉悟者的历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佛入灭后,其弟子们集结会诵形成的《阿含经》,揭示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哲学思想。由于对教义理解的差异,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从而进入部派佛教时期,而大乘佛教在大众部教义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熟,推动佛教迈向新的高度,开创了佛教传播和发展的新纪元。
《萨迦格言》成于13世纪上半叶,全书共分9篇,包含格言诗457首,既有安邦治国之道,也有为人处世之方。作者以格言诗的形式,观察评论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处世、治学、识人、待物的一系列主张。格言集强调知识、智慧的作用,宣扬“仁慈”“爱民”“忍让”“施舍”“利他”“正直”“诚实”“精进”等佛教的基本教义。
当今时代的精神特征呈现出两个截然相反的趋势:一方面,伴随着基因科学和大脑研究的进步,一种自然科学式的、对人的客观化的自我理解,侵入了日常的行动整体关联之中。这意味着,一种唯科学主义的自然主义对哲学构成了挑战。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观察到信仰传统的复兴和信仰团体的两极化。对哲学而言,一种基要主义的原则批判也从中产生,它对西方现代性的后形而上学之自我理解构成了挑战。哈贝马斯洞察到了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张力。 他一方面主张,要对文化演化进行恰当的自然主义理解,即要考虑到人类精神的规范特征。另一方面他认为,要对文化和社会合理化的世俗化结果进行适当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