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古以来,中国流传有许多惊心动魄的神话传说,纷繁零散,殊难理析。著名学者何新利用文字学、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图纹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多方面材料和证据,仔细爬梳,找到了其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打通众多神话的源流,挖掘其真相:龙的动物原型竟是蜥蜴及鳄鱼,凤的动物原型竟是鸵鸟,伏羲、黄帝、炎帝、祝融竟都是上古太阳神的名号 这些重要发现振聋发聩,影响深远。可以说,《诸神的起源》问世数十载,捍卫了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价值和中华文化的根脉。
本书先后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 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用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中蕴含的生命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成果,新增加了世界宗教艺术内容,以便通过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图片充分展现了世界宗教的精神内涵。 史密斯尝试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和艺术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深入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本书自1958年出版以来,累计畅销200万册,已成为美国各大学的人文通识经典。
《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车解》为“大圆满禅定休息”的“本论三品”之一,由无垢光尊者著,龙清善将巴释解。原书佶屈聱牙,深奥难懂。南怀瑾先生对它进行了逐词逐句的讲解,条分缕析,用语浅易,故定名为《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南先生从何为“清净”、何为“车解”等入手,以渐进的方式讲解修行所需的外部环境,修行的要领、注意事项等,并指出修习人应按照个人根器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方法,避免走弯路。
本书堪称20世纪政治经济领域内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托尼凭借广博的经济知识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恢弘的气势和华丽的文字,回溯了宗教改革前夕直至17世纪末叶经济生活逐步摆脱神学理论控制的过程,并以此为背景,考察分析了神学理论本身发生的变化,尤其是英国清教的产生、发展和转变,如何影响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托尼有关宗教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论述,可以看作对马克斯 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著名命题的回应、批评和补充。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利益和道德思考不再互相隔离,经济伦理越来越成为各界共同瞩目的紧迫问题的情况下,本书甚至比它初次面世时更为引人注目,也更具有启迪意义。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开篇即有颂日: 龙猛提婆所成宗,三派大车广解释,我以无垢净慧眼,不共要义皆善见。此间欲宣彼宗者,我为除其恶说垢。因众请故以净语,当即广释《入中论》。 龙树空宗修行次第为:先以闻思抉择此派宗义,于修行之真实道获大信解,以菩提心为前导,大悲心成就佛果。《入中论》即阐发此义。宗喀巴大师旁征博引,审慎抉择,纵论此中所阐奥义。以颂文为主,兼及释论,故名之曰疏。 中观应成派谓由甚深、广大二门可达《中观论》旨。由广大故,疏文随颂文顺序,以十波罗蜜配菩萨十地,每地皆说明其地体性、增胜功德、修习方便。 由甚深故,第六地中,以破四生明法无我,以七相推求破人我执。唯识宗的阿赖耶识、自证分,唯心即唯识、离外境识有自性、依他起有自性.自续派的名言中许有自性,皆于此中广破。此
《正法眼藏》是中国佛教僧人、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师大慧宗杲的重要作品,是专门对中国禅宗历史上的著名高僧为主的机缘法语加以拈提的汇集,明代收入《嘉兴藏》,后又为日本《卍续藏》所收。它既反映了宗杲对禅宗史的看法,基本体现了宗杲时代的唐宋禅学的风貌,也是其教学特色的体现,是禅门重要经典,可以说是当时的一部 禅宗百科 。古人曾给予极高的评价: 是书也,如悬白泽裘,精妖丧魄,秉金刚剑,魔外潜踪。四七古锥宗眼,二三老汉家珍,不涉程途,一览具足。知为后学指南,无加此矣。 圆澄:《重刻〈正法眼藏〉序》。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比丘尼传》,四卷,梁庄严寺沙门宝唱撰。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卷。卷一录东晋比丘尼十三人,卷二录刘宋比丘尼二十三人,卷三录齐代比丘尼十五人,卷四录梁代比丘尼十四人,总数为六十五人,并附见五十一人。本书是中国佛教史上部比丘尼传记,其著录初见于《开元释教录》。书中保留了诸多关于早期中国佛教和当时社会的珍贵史料,如比丘尼戒的传入,佛教在南朝士大夫阶层中的情况,南朝的佛教制度,以及当时妇女的生存状况,等等;并于每篇传记后附录大量与传主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提高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严蔚冰先生整理编著的新版《达摩易筋经》,在全面展现古本《易筋经》原貌的同时,针对现代生活的特点和需要,突出了其养生保健的功能,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简便易学的养生功法。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本衙藏板”《易筋经》进行整理、注释,旨在保存和还原功法的本来面目。第二部分系作者根据自己的传承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详细讲解达摩易筋经的理论、功法,辅以完整的演练指导图解,并随书附赠教学挂图,提供演示视频。
《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为 西方思想文化译丛 之一。 作者理雅各,英国近代著名汉学家,*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本书,是理雅各为美国传教士文惠廉的《论将 Elohim 和 Theos 正确地译为汉语的辩护文》而作,通过引述经史子集中有关 神 、 上帝 、 灵 等概念与基督教信仰中的 God 对比,论证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内容涉猎西方多种文化与语言的比较。
本书共分七章,详细介绍了佛教创立前的社会与宗教背景、原始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的内容及大乘佛教的兴起。要全面了解佛教,必须掌握其宗教、文化背景,婆罗门教等先于佛教的宗教对释迦牟尼从王子到觉悟者的历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佛入灭后,其弟子们集结会诵形成的《阿含经》,揭示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哲学思想。由于对教义理解的差异,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从而进入部派佛教时期,而大乘佛教在大众部教义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熟,推动佛教迈向新的高度,开创了佛教传播和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社会中的 》是研究中国 、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 的“ ”。 全书对中国 进行了 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 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 的整合状况。本书试图回答: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 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
《王权与宗教 阿克巴大帝宗教思想研究》结合彼时印度次大陆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历史社会环境为背景,将宗教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历史环境、文化发展等客观因素对阿克巴大帝思想形成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究其宗教思想形成背后的历史原因。通过总结阿克巴的宗教政策对彼时帝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对后续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尝试探寻印度次大陆历史发展与文化创造间的关系。希望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印度次大陆文明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
本书将迈蒙尼德的《迷途指津》置于“自然”与“律法”的张力中加以考察。作者致力在迈蒙尼德高度微妙又晦涩的笔法中,从上帝的属性、开端论、神车论、预言和神意等不同主题出发,辨析他游走于哲学与律法间的真正立场。 作者主张,“自然”概念是理解《迷途指津》的一把钥匙,“自然”是哲学的替代概念,是迈蒙尼德用于解释世界的运作并暗中拒斥“神意”及“神迹”的基石。在解经与哲思的交织中,《迷途指津》的任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迈蒙尼德要澄清并捍卫哲学,另一方面,他也要维护犹太律法,不过,这 并不意味着他在调和哲学与律法。
五卷本集中了菲尼斯的122篇论文,包括超过24篇以前没有发表的作品。这五卷按照主题安排,包括关于现代实践哲学核心领域 实践理性哲学、个人同一性与意图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启示哲学和宗教在公共生活里的作用等文章。通过作者的交叉参考、索引和介绍,五卷本展示了菲尼斯作品的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次展示了他的哲学贡献的全貌。同时五卷本展示了菲尼斯对于天启的性质、堕胎的道德、权利法案的采用等主题的独特见解,这些独特见解转变了20世纪上半叶存在于公共道德及法律的主要领域的政治讨论。
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佛教是一种从印度传入、在中国汉化的宗教,而忽视了它在犍陀罗即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发展。本书利用佛教文本和犍陀罗考古出土的佛教浮雕、佛像、佛塔、钱币等,探讨了佛教历史上一些令人费解的话题,如“玄奘记载的贵霜帝国君主何以两肩出火”“飞行皇帝会飞行吗?”“大雁塔为什么叫雁塔?”“佛陀和龙是什么关系?”“武则天为什么说自己是弥勒下生?”等等,随着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谜底的解开,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酝酿发展并演变为世界性宗教的轨迹得以从不同侧面展现,它对中国中古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亦可见一斑。
《远古文化基因的通与变 比较视野下的海南黎族原始宗教专题论稿》一书在比较视野下对海南黎族的原始宗教文化及百越古文化进行研究分析。书稿以海南黎族为主要研究对象,与其他百越古文化进行比较论证,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考察海南黎族原始宗教的特征,追寻黎族原始宗教源流及文化意蕴。书稿专注于图腾崇拜、天体崇拜、原始宗教祭祀与仪式以及巫术与禁忌等四个方面,选取表现最鲜明、题材最丰厚的部分进行考察,从而更清晰地认识黎族文化,给予其更为准确的定位。
本书在将敦煌寺院会计文书分为便物历、施物历(含施物入历、施物破历、施物交割历及历状)、施物出卖历(含唱卖历和货卖历)、分儭历、什物历、诸色入破历(含入历、破历和入破历)、帐状和凭据等几大类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从起源、性质、结构、记帐格式、记帐方法、残卷的拼接缀合等方面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同时又从 社会史、寺院经济史等角度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的内容进行了讨论。
本书通过对大量徽州文书、佛教史籍、金石文字和考古资料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徽州特定历史与地区的佛教传播、寺院分布、高僧籍贯等进行全面研究,对徽州各地区佛教发展的水平层次及其前后变化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徽州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佛教文化与徽州地理的相互作用。
`
《道德经导读》是著名学者鲍鹏山教授在多年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又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类全新力作。前有万字导言,系统梳理了《道德经》的版本源流和核心思想。上《道经》,下《德经》,五千言,八十一章,针对每一章原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道德经》中不少语言表达已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在各章最后也对成语来源做了标注,并增加了相关章节链接,以帮助读者厘清《道德经》的整体逻辑脉络。全书重在导读,《道德经》的文本高度抽象和简约,本书作者通过说明背景、阐明用意、理顺逻辑,并对原义做适当发挥和展开,深入浅出,用精妙的解读帮助读者真正领悟《道德经》的思想与智慧。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鲍鹏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含《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孟子导读》《道德经导读》《庄子导读
此書以杭州圖書館所藏明崇禎年間《天童直説》初刻本(存八卷)爲底本,以上海圖書館藏崇禎間重刻本補齊第九卷,并校以其他相關之本。内容包含了《闢妄七書》和《三録》,爲密雲圓悟對漢月法藏《五宗原》和提語《智證傳》的批評,我們可以從這些文獻中去釐清密雲圓悟與漢月法藏論諍的真實脉絡,并且也可以藉此深入了解密雲圓悟當時所廣泛參與的其他論諍情形。特别是,天童派與三峰派之紛争, 終由雍正帝以《揀魔辯異録》將三峰派定調爲“宗徒敗類”與“魔外知見”而告終,使得本來盛極一時的三峰派迅速失去影響力,同時亦終結了明清時期禪宗内部透過交辯和磋議檢視和重整“宗旨學説”的機會。如今藉由密雲圓悟珍稀文獻的整理與出版,我們得以 僧諍的負面外在表相或意氣之争,重獲進一步釐清禪宗發展至明清時期的各家“宗旨學説”和
《老子化胡经》至少在南朝萧梁时已经行世,是道教徒为打击、压倒佛教而编造出来文献,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道教与佛教论争失败,《化胡经》被禁绝,从此完全亡佚。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若干唐代写本。《老子化胡经校注》收录了藏经洞发现的所有《化胡经》写卷共七种,又根据写卷内容划定为三种类型,分别称之为“十卷本”(斯1857、伯2007、斯6963、伯3404、伯2004,分别对应序、卷一、卷一、卷二、卷八、卷十)、“灵宝本”(斯2081)、“别本”(伯2360),并在此基础上录文、作注。又广泛搜罗教外教内文献六十余种,编纂了“老子化胡经佚文”“老子化胡说相关文献”“老子化胡经相关史料”三个附录,篇幅几占全书一半,材料极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