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熊、杨熙楠主编的 希伯来圣经教科书 系列包括五本:《希伯来圣经导论》《五经导论》《历史书导论》《先知书导论》《诗歌智慧书导论》。本书是丛书之一。犹太教先知书卷的卷数,不同于基督新教。犹太教所使用的《希伯来圣经》将《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列王纪上》《列王纪下》归类为 前先知书 的范围,而基督新教则将上述六卷书划归到 历史书 的范围。也就是说,基督新教的旧约先知书卷包括了犹太教 后先知书 中的所有经卷,以及犹太教 圣卷 中的《耶利米哀歌》和《但以理书》,但是不包括犹太教中的 前先知书 。本书主要介绍基督新教的先知书卷,同时兼顾到有研究者将《但以理书》划归为 天启文学 ,将《耶利米哀歌》划归为 哀歌文学 ,故此这两卷书不列入本书的介绍范围。本书包括两部分。上篇介绍三大
在宗教学界施莱尔马赫的名声无人不晓,但是他更应该是一个后康德时代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哲学家,是他把《柏拉图全集》和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译成德文,是他把诠释学从单一的注经技艺提升为人文科学普遍的哲学方法论。本书匿名初版于1799年,此后大约每隔十年就再版一次,施莱尔马赫因此被认为是“现代性发轫之际 的神学”。自此,宗教不再是国家政治权利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源自人的心灵的一种自然禀赋,一种内在的对无限的向往,一种对有限、世俗和繁琐的超越。本书共分五讲,约18万字。
《道德论集》是奥古斯丁神学思想在伦理上的表达,是奥古斯丁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之一。本书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讨论自制、婚姻的益处,寡居和贞洁,说谎的伦理,灵性与肉体的高低互补关系,死者礼仪中真正展现的信心等。借着九篇不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和神学洞见。 从这些论著中,可以看到基督教即使在获罗马帝国承认其合法性后,在信徒生活上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奥古斯丁的这些不同文章是对于种种问题的回应,包括说谎、自制、贞洁、如何料理死者等看似简单,但无一不关涉基督信仰的 大事 。
本书是世界著名法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罗纳德 德沃金生前最后一本著作。在本书中作者讨论了人类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什么是宗教以及上帝在宗教中的地位?死亡与不朽到底意味着什么?本书是在德沃金2011年所做 爱因斯坦讲座 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认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之间所共同信仰的要远比把他们区分开的宗教信仰更具有根本性。宗教自由不应该从是否信仰上帝出发,而应该作为一种伦理独立的权利去追求。作者希望这本书会为理性的对话和缓解宗教恐惧与宗教仇恨做出贡献。《没有上帝的宗教》是一位人道主义者的作品。他认识到了人性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本书包含了切斯特顿所著的两种传记:《方济各传》和《阿奎那传》。这部简短的中世纪人物传记趣味盎然、引人入胜又不乏深思。前者讲述了方济各从年轻时归信到晚年领受圣痕的经历,呈现了这位圣徒传奇却又真实的一生,让读者看到,他的祷告、贫穷、苦修、对自然的爱,以及他的各种异常之举,都源于他对基督及他人诚挚的爱。后者对比了阿奎那与方济各的异同,讲述了年轻时被称为 笨牛 的阿奎那后来如何成为伟大的基督教思想家,阐明了阿奎那的核心思想对于今天的意义。
《论知识》是迈蒙尼德编修的犹太法典《律法再述》14篇中的首篇,其内容包括关于律法之根基的律法、关于德性的律法、关于律法学习的律法、关于星辰及偶像崇拜的律法、关于忏悔的律法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之下又列出数量不等的多条诫命。迈蒙尼德认为他在《论知识》中囊括了先知摩西所教导的构成信仰根基的诫命及原理,而所有这些内容是一个人理解和履行律法必须首先明了的知识。迈蒙尼德通过分类梳理并阐释全部诫命,为犹太民众提供了一部 全面的律法书 和系统简明的律法教本,他们可以按照主题目录在其中找寻各诫命的适用规则,而不必淹没于芜杂的《塔木德》律法辩论之中。
《中国回教史》初版于1940年,体例“按代编制”,从中国伊斯兰教史实出发,对我国各个时期(截至民国二十六年)伊斯兰教的传播及穆斯林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各个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均作了详尽的阐述,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史的重要参考书。具体而言,本书 章从伊斯兰教的起源、穆罕默德的身世及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一般情形等展开论述,对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教在中国进行了总括性的介绍;第二章考证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历程,以及伊斯兰教入华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贡献;第三章至第七章则分别论述了宋、元、明、清及 时期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通过运用翔实的史料,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伊斯兰教发展的特点和兴衰。全书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客观呈现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尤利安是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王朝后一任皇帝,公元331年5月出生于君士坦丁堡,361年12月任罗马帝国皇帝后,随即发起晚期罗马帝国声势浩大的文明-宗教复兴运动,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这部文集包含尤利安的演说辞第2《君士坦提乌斯的英雄事迹或论王权》(The Heroic Deeds of the Emperor Constantius or On Kingship)和第6《驳无教养的犬儒》(To the Uneducated Cynics)、讽刺作品《诸皇帝》(The Caesars)、两篇演说类书信《致祭司》(A Letter to A Priest)和《致雅典元老院和人民》(Letter to the Senate and People of Athens)。本文集还选译利巴尼乌斯(Libanius,公元314-393)两篇论尤利安的演说辞:《尤利安葬礼上的演说》(Funeral Oration Over Julian,演说辞18)和《论为尤利安复仇》(Upon Avenging Julian,演说辞第24)。
在两年牢狱生活中,青年才俊朋霍费尔历经痛苦煎熬、信仰挣扎与神学反思,其间从1944年6月到10月,朋霍费尔从泰格尔监狱先后寄了九首诗歌给他的好友贝特格,加上*后一首于1944年底从奥布莱希特亲王大街监狱寄给母亲,总共写了十首狱中诗,收集在《狱中书简》里,这些诗作不只让人更加了解殉道前朋霍费尔的心境和思想,也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朋霍费尔的狱中经验是亲身受苦的十架之路,而狱中诗作充分流露真实人性的挣扎与向往,除了情感的抒发之外,还有深沉的神学意涵,身处死亡阴影威胁以及绝望受苦当中,其神学不只有血有肉,而且有血有泪。
发源于印度的观世音信仰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民间信仰的长河交汇,在一千八百多年的流传中,不断融入中国民间文化。中国民众接受了观世音,也改变了观世音。观世音的慈悲大爱精神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大慈大悲的女性菩萨形象深入人心。观世音信仰成为民众追求真善美精神的缩影。
笔记小说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采用随事而记的形式叙述人事或变怪故事的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说,是唐五代小说的基本类型之一,包括以鬼神精怪为题材的志怪小说和以人事活动为中心的轶事小说两大类。唐五代的宗法性传统宗教、巫术文化、佛教、道教、民间宗教等诸种宗教文化对笔记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在考察笔记小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笔记小说的概念、收录范围、笔记小说研究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运用宗教学的方法,从宗教文化、宗教叙事的角度对唐五代的笔记小说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揭示其创作的宗教心理机制,还原了小说宗教述写的本质,为多角度认识和把握唐五代笔记小说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卿希泰教授奉献给学界的这本新论集,是应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约请而编选的。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编的 大家学术 丛书,旨在编选近百年以来学术大家之精品,得以入选丛书的作者都是各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作为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教授、国家 985工程 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卿希泰教授,是从*直属重点大学重点学科中遴选的享受院士待遇的文科杰出教授,这在中国人文学科领域是极其崇高的荣誉。卿希泰教授以他在道教学领域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和在国际宗教学界的极高声誉,堪称当代道教学研究的一代大家。 卿希泰教授著作等身,所撰写的一百余篇道教学论文,曾先后有《道教文化新探》《刍荛集》《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结集出版。《卿希泰论道教》
禅宗是实践的宗教,参禅的目的在于开悟,在于对宇宙实相的洞察、世界本原的了解,从而获取人生的智慧。禅宗所追求的是个体内在的悟解,不落实相,不可言传。印度禅学与中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禅宗在中唐以后即出现了 皆归曹溪 的局面。晚唐至五代,惠能禅经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两系进而越祖分灯,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宗。后来,临济宗经黄龙慧南、杨岐方会,形成临济黄龙派、临济杨岐派,这就是禅宗史所说的五家七宗。 禅宗至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规模及影响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同时,也形成许多新的特征。宋代禅宗对内互相融通,对外与儒道合流,禅宗在禅教合一的同时,还融摄净土法门,实现禅净教三者合一。此外,由于禅宗法门简便易行,大量的士大夫参禅、习禅成风。禅
本书的核心观念是印度哲学思想中的绝对本体观,在佛教中它就是涅槃观。作者追述了从吠陀诗歌到梵书、奧义书的超验绝对观源流,最终落实于大乘佛教的龙树中观哲学。虽然本书在名义上是讲涅槃观念史,但实际上显示了全部佛教基本学说从小乘向大乘发展的哲学背景,也揭示了整个佛教实践活动的思想依据。
禅宗语言研究属于汉语史研究的一个分支,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佛教研究的一个分支。从时段上说,它大致处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具有俗语言的性质,但与一般俗语言相比,它又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宗教性质的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禅宗语言与禅宗思想、禅宗史的研究有别;而作为一种宗教精神的载体,它又不同于敦煌俗语词、诗词曲俗语词。 本书从四个方面介绍禅宗语言研究的基本知识:一,关于本领域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古今中外的学术史以及20世纪以来的研究概况;二,反思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从事研究的知识和学术规范,并提出开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三,分析评点本领域中几种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著作和论文,介绍其采用的方法、思考和分析的模式;四,提供与本领域研究相关参考文献,包括禅籍原典、基本研究论著
本书分为"禅宗语言论考""禅宗思想论考""汉译佛经论考"和"文学文献论考"四辑,收录作者长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论文22篇。内容涉及禅宗语言、思想、文学以及敦煌学等多个方面,从多个不同角度为读者展现出近世以来佛学与禅学的面貌。
《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梨俱吠陀神曲选》由巫白慧先生选译,是将其中与哲学有关的部分抽取出来,并做了详尽的注释。
《赤松子章历》是一部记录早期天师道上章科仪文书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中古语言的宝贵资料。本书整理者充分发挥了他主攻道经语言研究的学术专长,对《赤松子章历》做了细致的校释。 本书之校释,以《道藏》本为底本,参校以《道门 》、《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要修科仪戒律钞》等摘引本书或本书据以引述的文献,以及《登真隐诀》、《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女青鬼律》、《灵宝玉鉴》等其他一些与本经密切相关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