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六壬时空》不仅系统阐述了六壬课式与断要的内在逻辑结构,更从传统天文历法学和易学角度,对六壬的源流及起式的原理予以说明,从而揭示了六壬时空大卦的一般性原理,视角独特。作为刘氏断应法的导论,作者重注了壬学的两大主体毕法与课经,使得学术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
本书原名为《孔学新语》,是由南师怀瑾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对少数学子的讲解整理而成,只讲解了《论语》的前六篇,因念及时下青年学子阅读习惯尚简,并为初学之方便计,南师弟子刘雨虹等,将此书文句略加口语化,并将书名改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期能为年轻一代,略开易入之门。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心学“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
《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根据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及新近整理出版的大量手稿和相关资料的深层解读,历史和逻辑地再现了两位作者早期哲学思想的发端、演变和成熟过程,简洁明晰地揭示和阐明了他们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所经历的两次深刻思想转变,尤其是在第二次转变中如何实现了从思辨逻辑向科学逻辑的突进。这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
本书选取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为研究对象,借助保存至今的大量印度古代佛教文献及近现代以来陆续发表的考古资料,以古代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多角度多层面地来研讨弥勒信仰在印度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从而揭示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进程、基本特性及其所包含的一些重要问题。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心学“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
罗素是20世纪最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和逻辑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于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材料详实,评价公正,深入探讨了罗素的个性、生活和学术活动,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欢迎,瑞·蒙克所著的《罗素传--疯狂的幽灵(1921-1970)(精)》是第二卷,讲述其1921起直至去世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及影响。
《图解五经(典藏版)》简介: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图解五经(典藏版)》撷取“五经”的精华内容,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项目,为读者扫除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数百幅精美图片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图文配合,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图解五经(典藏版)》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学习经典、感受经典。
《禅的历史》从框架上看,包括“中国的禅”“日本的禅”“禅的现状”,其中,在“日本的禅”部分,详细描述了中国禅的传入及其对日本禅的影响。伊吹敦对柳田圣山等前辈学者的研究有继承又有发展。在研究方法论上,他继承了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方法,这可以说是“照着讲”的一面。但其早期禅宗研究特别是“北宗禅”的研究又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成果,而是又新的拓展,这可以说是“接着讲”的一面。特别是在新材料的收集和解读方面,伊吹敦勤于搜罗与爬梳,成果丰硕。伊吹敦的“接着讲”还有另一层含义,这就是禅宗史的“东亚视野”。佛教研究的“东亚视野”是指在佛教研究中打破习惯性的国别界限,传统的中国佛教、韩国佛教、日本佛教的框架,放眼于整个东亚佛教来重新梳理佛教思想发展的线索。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心学“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心学“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