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在有-无之间的哲学》是作者近二十年有关哲学问题的持续思考与讨论的总结。所谓哲学问题,也就是哲学中 基础、 恒常,同时也是 困难的那些问题。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沉思篇”,是作者直接面对哲学问题展开的思考。下篇为“解释篇”,是在上篇基础上对哲学史上一些 重要的哲学家有关哲学问题的思考的分析、讨论与反思。
《西方的智慧》(Wisdom of the West)1959 年由Rathbone Books Ltd出版,本版本根据1989年Bloomury Books再版译出。 本书是一部导论性的哲学著作,叙述了从泰勒斯(Thales)到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西方哲学,并介绍了其中所涉的历史背景,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精美的图片,涉及到书中所讲述的人物、地点和文件,并尽可能选自所属时代,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人格的发展(精)/国民阅读经典》包括了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和自性化方面的论文,突出了在儿童的智力障碍、情感和情绪障碍中父母和教师的特别重要性。荣格反复强调,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父母和教师的心理状况极为重要。他认为,父母之间糟糕的心理关系可能是形成童年期障碍的重要原因。荣格坚称,教育儿童的人不仅要懂得教育,更要发展出自身的独立人格。此外,荣格还概述了儿童发展理论,为我们呈现出一位名叫“安娜”的女孩和她母亲之间的种种趣事;探讨了婚姻关系,认为它可以帮助或者阻碍个体的自我觉醒;很后,以对人格的发展和自性化过程的阐述结尾。
在课题立项之前,《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及其价值意蕴研究》作者对列宁后期的经典文献,尤其是对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列宁在病逝前夕,通过口授,留下一组文献,出版界将这组文献合称为“最后的书信和文章”,而学术界,多将其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其中,列宁在《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两篇文章中,就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改革问题,提出了诸多宝贵的建议和富有远瞻性的设想。围绕列宁的“最后的书信和文章”,我以列宁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强党内监督、对国家机关改革的构建等为议题,探索了列宁的社会主义监督思想。 课题立项后,《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及其价值意蕴研究》作者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以俄国历史发展为线索,结合列宁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究了
佛陀在2500年前到底说了什么,能赢得世人如此的尊敬与景仰?甚至包括如爱因斯坦等现代怀疑论科学家们都如此?他到底说了什么,能感动成千上万的朝圣者,从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如何才能成为佛教徒? n 《正见》以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帮助读者检验自己是否有佛法的正见,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 n 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解脱万千烦恼,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耕耘生活的同时,别让心田荒芜了《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是一部修心著作,由当今深具影响力的作家希阿荣博堪布历时七年撰著而成,针对现代生活特点,结合传统心灵修持的次第和方法,详细完整地介绍了调柔内心、降服烦恼的禅修方法。在这个崇尚物质享受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质量比以往得到了极大提升,却鲜有人关注精神世界的修持,拥有得越多,内心越空虚浮躁,终日不得安乐自在。而“禅修”,这个看似与现代快节奏生活毫不相干的名词,却足以成为熄灭我们烦恼之火的甘露,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肯付诸实践。人们的烦恼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这世界也很难找到两个拥有接近相同烦恼的人,这使得心灵禅修的具体方法、标准,很难一概而论。为了使更多人受益,本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在调伏烦恼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觉察和关照
《儒门心法: 讲读/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将《中庸》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是通过与出土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里《从政》篇对比研究以后,可以确定为其属于原始版本《中庸》的部分,包括朱熹分章的第二至第九章,都是直接摘抄孔子的语句;第二部分,是“子路问强”的内容,从“子路问强”直到“哀公问政”以前,包括朱熹分章的第十至第十九章;第三部分,是“哀公问政”的内容,同时也保存在《孔子家语·哀公问政》里面;第四部分,是除了前三部分以外的其余所有内容,包括朱熹分章的章和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之后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