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心法:讲读/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将《中庸》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是通过与出土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里《从政》篇对比研究以后,可以确定为其属于原始版本《中庸》的部分,包括朱熹分章的第二至第九章,都是直接摘抄孔子的语句;第二部分,是“子路问强”的内容,从“子路问强”直到“哀公问政”以前,包括朱熹分章的第十至第十九章;第三部分,是“哀公问政”的内容,同时也保存在《孔子家语·哀公问政》里面;第四部分,是除了前三部分以外的其余所有内容,包括朱熹分章的章和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之后的部分。
《儒门心法:讲读/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将《中庸》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是通过与出土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里《从政》篇对比研究以后,可以确定为其属于原始版本《中庸》的部分,包括朱熹分章的第二至第九章,都是直接摘抄孔子的语句;第二部分,是“子路问强”的内容,从“子路问强”直到“哀公问政”以前,包括朱熹分章的第十至第十九章;第三部分,是“哀公问政”的内容,同时也保存在《孔子家语·哀公问政》里面;第四部分,是除了前三部分以外的其余所有内容,包括朱熹分章的章和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之后的部分。
本书是一部西方音乐史,也是一部西方哲学史,尤为难得的,是从西方哲学的眼光来理解整部西方音乐的历史。这样的题材,罕匹。作者自古希腊的哲学和音乐始,经过中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后大胆地走进现代音乐,我们会发现,音乐未必就是纯粹的客体,归根结底,人类的理智和情感生发出历史上的音乐诸形态;但我们又会发现,音乐未必是人类纯粹的创造,从数到和谐的宇宙,后是音乐在事实主体上的漂移,无一不是洞见到存在的澄明。西方哲学的发展与西方音乐的诸形态的变迁有着无以言说的契合,当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形态走向终的完结之际,西方古典音乐也走向了它后的浪漫主义的辉煌。
《逻辑哲学论》是20世纪伟大的西方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著作,为该世纪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这以区区几万字的篇幅、格言警句式的语言,构造了一个严密的哲学系统,对几乎所有根本的哲学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答,但也因此它深奥难解。《研究/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利用维特根斯坦所有的手资料以及大量的研究资料,严谨、深入地探讨了《逻辑哲学论》的主要思想,特别是细致地研究了其中为困难的几大问题,是《逻辑哲学论》中文学习者和研究者的之作。
本书主要研究重点在于:船山哲学与历史反思融为一炉,以一种厚重深刻的历史性意识贯通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建构,形成了一个由“通极于道”的形而上思辩到以道入史、以史显道从而“汇归于道”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完整的历史性哲学体系。
《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Z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批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 本书采用通行的英国诺曼?坎普?史密斯翻译的英文版,做一个英汉对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