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又名《心镜录》,是五代宋释延寿(904-975)的著作。全书多达一百卷,详述禅宗祖师的言论和重要经论的宗旨,并删去了繁杂的文字,呈现全部佛法的精要。全书分为三章,计八十余万字。第.一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为 标宗章 ,内容为 立正宗明为归趣 自第六十一卷后半部至第九十三 卷为 问答章 ,内容以 申问答用去疑情 为主;第九十四卷至*百卷为 引证章 ,内容为 引真诠成其圆信 。所谓 正宗 ,即 举一心为宗 ,此一心宗, 照万法如镜 。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 中闹,但知看古教。 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 唐末以后禅宗产生许多流弊,释延寿编纂《宗镜录》的用意
大圆满法是佛法中的精髓,犹如无价之摩尼宝,是 轮回涅槃的究竟之法,而大圆满前行则为其登堂入室之阶梯。其内容是以吉美林巴大师所作的“不共前行”,和他的弟子多竹钦一世所撰写的“共同前行”,两大主轴合而为《大圆满龙钦宁体能显遍知妙道前行仪轨》,也就是通称的《大圆满前行》。大成就者巴祖仁波切为利益后世行者,特别阐述“大圆满前行”,而成《普贤上师言教集》,作者即根据此《普贤上师言教集》及宜阔嘉扎仁波切的释义而讲述,于一九九六年完成初稿,后又参考阿格旺波尊者的《前行备忘录》等前行释论及资料,形成较完整之论述。
本书根据 女众出家制度在中土的发展演变,从 史、社会史和女性史的角度探讨两晋南北朝出家女众的信仰、政治权力和社会观念的相互影响,进而以“女性出家”这一独特视角重新审视 中国化与化中国的互动关系。尤其是通过梳理 出家女众制度在中土确立的过程,揭示出家女众的信仰生活和女性职业修道制度对中土社会、政治和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使我们既能了解女众出家制度传入的近三百年中出家女众的基本面貌,又能从信仰实践及其与政治、伦理等的互动等不同角度理解 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书后附录造像编年表、比丘尼名录等,为读者了解这一时期出家女众的整体状况提供了极大便利。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分上、下两卷。原本出自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八卷。其上卷,是影印的《金藏》广胜寺本,下卷是影印的《高丽藏》。都同时附有校勘记。《安般守意经》的价值,在于在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就此经本身言,尽管组织松散,但其总体结构和思想特色还是相当清楚的。大体说,上卷着重论述安般禅本身,下卷广释三十七品经,触及的内容几乎包括小乘佛教的修持。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是中国禅宗众多语录中的一部,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它批判总括了历代禅学流派,建立起新的禅学体系,影响了此后整整八个世纪的丛林佛教的主流。 《大慧语录》的核心是以“看话禅”批判各种形式的“文字禅”,以及当时盛行的“默照禅”。由于大慧宗杲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挽救了禅宗“厌静求喧”的封闭危机。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士大夫禅学的社会影响,使佛教更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佛教植入社会扎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毘婆沙论》全称《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简称《毘婆沙论》。一般认为,它是解释迦多衍尼子所造的《阿毘达磨发智论》(简论《发智论》)的,也就是说,它是对《发智论》所作的义疏,所以又称作《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毘婆沙论》。
此书为“近代高僧讲演录”丛书之一种,共收入弘一法师讲演共28篇,网罗了弘一法师几乎正式讲演,基本上将佛法的精髓和如何修持佛法、修持佛法的细节都讲清楚了,是弘一法师佛法精神的浓缩。弘一法师的讲演是有感于“世道人心的堕落”,他的讲演录的精神可归为“悲”与“智”,即要有大慈悲心和大智慧心。本书大体按照内容的性质进行编排,除了弘一法师的讲演,附录又酌情增加了一些相关内容,对于了解佛法,了解弘一法师在佛法上的造诣都有所助益。
本书是中国*部日本佛教通史专著,结合日本社会历史背景对佛教在日本的初传、民族化过程及其对日本历次文化的深远影响作了系统的考察,对在日本佛教和传统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真宗、临济宗、曹洞宗、日莲宗等宗派和日本近现代的佛教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重视阐释中日两国佛教亲缘关系和介绍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历代重要佛教制度,并且论述日本原有的神道教与佛教互相影响、吸收的关系等。本书可为从事日本历史、文化、宗教研究者和对中日文化关系感兴趣者提供参考。
此书为“近代四大高僧讲演录”丛书之一种,共收入弘一法师讲演共28篇,网罗了弘一法师几乎全部正式讲演,基本上将佛法的精髓和如何修持佛法、修持佛法的细节都讲清楚了,是弘一法师佛法精神的浓缩。弘一法师的讲演是有感于“世道人心的堕落”,他的讲演录的精神可归为“悲”与“智”,即要有大慈悲心和大智慧心。本书大体按照内容的性质进行编排,除了弘一法师的讲演,附录又酌情增加了一些相关内容,对于了解佛法,了解弘一法师在佛法上的造诣都有所助益。
>《心经》之所以能成为佛教和民间中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是因为其内容短小精悍,直接切入佛学的核心要义。故接触佛典,首要学习《心经》。《心经》译本众多,其中唐代玄奘的译本用字简洁,文韵流畅,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古来流传很广。而本书就以此译本为蓝本。本书分为几个部分:一是对《心经》的全文串讲,这是本书的“《心经》全文讲解”部分;二是对《心经》的重点讲解,这是本书的“《心经》分段要点”部分;三是关于《心经》的问答和讲解,这是本书的“《心经》随谈”部分。作者一字一句解读《心经》,带领读者自心深处深入地体会其意境,直入佛学心要,从而让时常陷入烦恼、焦虑、生气的读者,找到破解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