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的心灵危机之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本书是一本蕞适合现代人读的佛学智慧入门读物。从现代人的日常和体验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佛学看似玄妙的概念,用佛学真正的精神关切,来回应当代人种种的心灵追问,帮助每个感到人生之苦、对环境、人生、自我有困惑的人,重获内心的自由和安顿的力量。本书回到悉达多的经历说起,他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生命最初的疑惑的?第二章 观自我 解答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什么叫与自己和解? 四圣谛 五蕴 无我 等概念回应地正是这些疑惑。第三章 观众生 解答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何我们常感到孤独?善恶是绝对的吗?菩萨到底存在吗?这一章通过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来回应这些疑惑。第四章 观生死 面对的是人终极的疑惑:为何会对死亡恐惧
本书是一部叙述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的佛教史著作,既于宏观处系统全面,又于微观处细致周密。本书贯穿着汤用彤先生的这一思想:从中国佛教的兴衰变迁之迹中,展现中国文化发展的承续性和在印度文化影响下的创造性转化;从汉代佛道思想的结合中,看佛教的传入和中印文化的冲突与调和;从魏晋南北朝佛玄思想的比较中,看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渗透与调和。全书条理清晰,资料宏富,论述必据事实,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
.
本书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散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的西域南道佛教文物(主要为写本与艺术品),配合相关历史遗址的调查,从中解读出从犍陀罗至疏勒、于阗、鄯善、敦煌这条丝绸之路西域南道上佛教艺术传播和流行的历史实况。作者主要讨论了三个方面内容:西域南道上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中国化、本土化进程;西域南道佛典与图像间的互动;西域南道上佛教艺术体现出的多民族、跨宗教的交流状况。 本书展现了佛教与佛教艺术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展示出西域南道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时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书中详细介绍了印度及其所历南亚诸国所行佛教仪轨四十条,为我们今天了解7世纪印度佛教僧伽内部宗教生活的状况提供了*多*详细的信息,同时也是研究南亚次大陆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本书是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雷泉先生多年以来为社会各界讲课的讲演录。 在十一讲中,分别围绕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佛教哲学与生态环境、佛教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教外别传与宗教兼通、《坛经》中的哲学、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宗教、佛教的思想与方法、三教融会背景下的栖霞论道等重要问题,以哲学的方式进行了概念辨析与义理解读。 本书属于《师说》系列。
本书是首*通史式的 岭南禅宗史 ,它从地方史和禅宗史的叠合视角,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岭南禅宗的产生、传播、发展、演变的历史,重点考察了岭南佛教史与禅宗史、禅宗与禅学的关系、禅僧的活动、唐五代和明末清初两个高潮时期等。就作为历史运动的禅宗而言,可说高僧大德是主体,思想是灵魂,著述是载体,寺庙是道场,环境是助力,本书对这些环节皆有重点关注。对诸如禅宗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禅门大德的生平事迹、禅门文献著述的基本情况、禅宗寺院的分布和兴替、禅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论述和剖析。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禅宗史与诗歌史之间的关系,着重论述了禅宗对于诗歌的渗透,禅宗的世界观、思维形式等对诗人的人生哲学、思维形式,对诗歌的风格、流派以及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所谓 禅诗 ,简而言之就是指意在表现 禅悟 这一主观精神活动的诗歌。广义的禅宗诗歌,包括禅僧上堂说法时大量运用的偈语。与纯文学性的诗歌不同,禅宗诗歌的着眼点不在于文字的华美、技巧的娴熟,而在其内蕴的丰厚。本书不断引用多种佛家经典如《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景德传灯录》《沧浪诗话》《冷斋夜话》《石门文字禅》等,内容极其丰富,阐述了禅与诗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发展史。
《中国佛性论/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以中国佛教思想核心之一的佛性论为主题,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全局着眼,将佛性论置于广阔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佛性思想流传、发展的全貌。全书对中国佛教之佛性的起源、演变和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了中国的佛性思想与印度的佛性学说的差别,并借以探讨佛教中国化的成因和表现。本书是我国学术界部系统地研究中国佛性的专著,在中国佛教史的范围内作了步有意义的探索,具有开拓价值与首创功绩。
在唐宋时期禅宗语言发展的曲线上,可以发现内部宗教改革实践和外部世俗文化因素两条坐标的影响。本书上编借助当代西方话语理论,按照 语言与世界 这一哲学性思路考察了禅宗发展各阶段言说方式的演变,深刻地揭示了如来禅、祖师禅、分灯禅、分案禅、文字禅、看话禅和默照禅语言观的异同及其内在原因。下编将禅宗语言看做一种特殊存在方式的体现,通过 知识的考古 ,揭示其独特殊性的概念结构与可理解的意义,从而破译了大量荒诞、玄妙的禅语密码,合理解释了许多古怪奇特的公案在禅学上的价值。本书在俗语言研究方面有不少精彩的见解,而关于点化法、借用法、方案法的分析,则给予文学理论以极多的启示。
回首过去,曾经的故事,历历在目,有如一幅幅的电影胶片,定格在他的人生舞台,精彩而富有哲理。《心若菩提(增订本)》讲述了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追求的都是一种奉献精神与境界,他浑身充满异样力量,他是市场经济的代表性人物。为此,他首先是一位创业者,凭其高度负责的精神,充满前瞻的智慧与胆识,借助市场各方的力量,凭借个人人格魅力创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持续创新,换取良好的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同时能本着共享的精神关注企业身边的社会之和谐发展。
《唐代文学与佛教》为 孙昌武文集 之一种,是孙昌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5年,收录《唐代 古文运动 与佛教》《韩愈与佛教》《王维的佛教信仰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佛教信仰与生活态度》等文章多篇,推动了唐代文学与佛教关系的研究。本次出版除对原书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校订,还收录了作者1985年后发表的关于唐代文学与佛教关系的文章多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孙昌武先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本书是历经百余年后仍然在佛学界一直享有盛誉的经典名著,其重要价值在于介绍了佛教经典中重要的两大语言体系 巴利文与梵文的佛教三藏。作者详尽解析了巴利文经藏五部,论述了三藏之外的巴利文文献在史学、哲学和佛学方面的重要价值,阐述了那些纯粹梵语和混合梵语的北传佛教文献,剖析了有影响力的大乘经典,并介绍了大乘的空、有、密三宗论典及论师。
《新续高僧传》为高僧传记,上自北宋,下迄清末宣统年,千百年来,硕德耆宿,莫不采录。历经五年,成书六十卷。民国喻谦编著。此系续赞宁等之宋高僧传而作,集录北宋至民国初年凡九百余年间之高僧事迹。全书计分十篇,依次为译经篇、义解篇、习禅篇、明律篇、护法篇、灵感篇、遗身篇、净读篇、福兴篇、杂识篇等,总收正传788人、附传628人,计有14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