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部分,分别呈现了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四个西方哲学演进阶段。作者对西方哲学史原本庞杂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完善,并以长短适当的篇幅,把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个清晰的展示。作者兼采外书写哲学史的论点之长,善于抓住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实质并对其进行阐述,态度客观且清晰明了,文笔平正而不失生动,能让读者对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洁清晰、轻松易懂的哲学读本。
爱,热衷理性的哲学家通常都惟恐避之不及,但古往今来,从不乏有哲学家探讨爱这一的奥秘。爱,在哲学里被描述成一种必须警惕的情感,要么因为它是虚幻的、折磨人的,要么因为它让人偏离智慧、道德等理想。从柏拉图、卢克莱修到蒙田、卢梭,从康德、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到尼采、海德格尔、波伏娃,他们都对爱有着什么样的看法?本书揭示了古往今来那些的哲学家经历的感情变故、创伤苦恼以及他们关于爱的思考,对当今社会世俗化的爱情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对于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爱情具有的启发意义。
本书由五篇短小精悍的哲学散文组成。让·埃默里在书中化身为普鲁斯特、波伏娃、萨特、他自己,以及每一个老去之人,重现了变老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当我们开始疏远自己,当我们无法再凭借自身的潜力和可能性而生存,当我们渐渐难以理解新潮的艺术和价值观,当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让·埃默里思考的是,如何在衰老时与社会和自我达成和解,又如何在生命的尽头奋力一击。大屠杀和其他亚文化一样,在其中自会出现圣人。让·埃默里就是其中之一。让·埃默里写作本书是为了打破变老之人对死亡的妥协,并敦促读者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作为个体去反抗和接受的方式。
易晓明著的《国民审美素养:社会转型时期的审美资本(精)》内容分为部分,靠前部分为“社会转型与审美资本”。着重论述了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取向,描述了转型时期社会审美文化的新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审美与未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向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彰显出社会转型时期对审美资本的诉求。 第二部分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国民审美素养状况”。当前我国国民审美素养状况究竟如何?具有何种特征?能否很好地应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部分基于全国性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呈现了我国国民总体以及主要国民群体的审美素养现状、影响因子,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民审美素养呈现的二元落差特征,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国民审美素养的深层社会原因。 对我国国民审美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
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里,哲学领域从马克思到德里达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几乎每一个重要发展,都可看作直面黑格尔的体系的挑战的结果。黑格尔的影响不是单单局限于哲学领域——它在政治观念和全球政治领域也产生了戏剧性的后果。 图画通识丛书之《黑格尔》介绍了一个庞大的致力于理解人类历史意义的思想体系,也为有关利奥塔的“元叙事”以及福山“历史的终结”的论争提供了新的角度。本书是了解黑格尔这位重要思想家的理想入门读物;对于想理解像马克思、拉康、萨特以及阿多诺等重要的现代思想者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可或缺。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理论穿透力,从而形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的理论批判,在优选影响深远。本书以“批判理论”为核心,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轨迹精心选取法兰克福学派不同时期领军人物的代表作进行导读和点评,系统介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辩证法的研究和建树,展现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诊断和独特的批判视角,对新形势下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有重要意义。
《美学》是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扛鼎之作,是黑格尔对艺术美和艺术形象创造等领域的尖端阐释。在《美学》中,黑格尔把人类的艺术叙述成一个运动着的整体系统,以缜密的逻辑,探讨了自然美、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等艺术体系,及文学、诗、音乐、绘画、建筑、雕刻等众多门类,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美学体系。《美学》以令人惊叹的黑格尔式才智,结合叙述的性、可靠性与文化的深广性,历经百余年的考验,始终屹立在美学领域的学术前沿,黑格尔也因之成为美学的代名词。
本书是列入国家“十三五”重大出版计划的《西方正义理论译丛》中的一本。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本书作者围绕沃尔泽的《正义诸领域》一书,回顾了该书的主题,对该书进行了精彩的批评,充分探讨了正义和平等问题。 本书一本对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精彩论文集。11位论文作者评价了沃尔泽在《正义诸领域》一书中提出的复合平等观和民主公民身份理念。他们的批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yi,依据善物的社会意义分配善物不必然导致平等的结果;第二,沃尔泽的方法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撑,其某些主张与经验相悖;第三,因要求诸领域内的原则互不干扰,沃尔泽的方法会阻碍某些领域往进步的方向变化。在批判沃尔泽的同时,作者们也探讨了自己关心的正义和平等问题。
爱,热衷理性的哲学家通常都惟恐避之不及,但古往今来,从不乏有哲学家探讨爱这一的奥秘。爱,在哲学里被描述成一种必须警惕的情感,要么因为它是虚幻的、折磨人的,要么因为它让人偏离智慧、道德等理想。从柏拉图、卢克莱修到蒙田、卢梭,从康德、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到尼采、海德格尔、波伏娃,他们都对爱有着什么样的看法?本书揭示了古往今来那些的哲学家经历的感情变故、创伤苦恼以及他们关于爱的思考,对当今社会世俗化的爱情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对于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爱情具有的启发意义。
本书分部分,分别呈现了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四个西方哲学演进阶段。作者对西方哲学史原本庞杂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完善,并以长短适当的篇幅,把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个清晰的展示。作者兼采外书写哲学史的论点之长,善于抓住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实质并对其进行阐述,态度客观且清晰明了,文笔平正而不失生动,能让读者对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洁清晰、轻松易懂的哲学读本。
儒道禅三家之道构成了中国智慧的整体。儒家的道是社会之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伦理和政治问题。虽然儒家的学说看起来是简单的和平常的,甚至是僵化的和教条的,但无疑是中国智慧中很主要的部分。这在于,儒家把握了人在天地间的一个原初事实,人与他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人是一个社会的人。社会以家庭、国家等形态出现。因此,人生在世,就必须解决道德、伦理和政治等问题。根据儒家的学说,作为一个在世界之中生活的人,应该与小人相区分,成为君子。道家的道是自然之道。道家认为文明、尤其是儒家的礼乐文化阻碍了人的天性的发展。它们是外在的、虚伪的、有害的。人要从人世回归天地,按照自然的尺度去生存。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本性,也就是道本身。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与无道的人相区分,成为有道的人。一个依道而行的人
《德勒兹概念:哲学、殖民与政治》由(澳)保罗·帕顿(Paul Patton)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