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围绕康熙御纂《周易折中》系列著作的部。《周易本义》是宋代学者朱熹的一部易学名著,是浩瀚易著的经典之作。本书是通过《周易本义》解说《周易》的著作,是每位国学爱好者的案头推荐书。
在现有的施特劳斯讲学录中,西塞罗研讨课是他专讲一位罗马作家的课程,施特劳斯认为,在古典政治哲学传统中,西塞罗的地位相当重要。 《西塞罗的政治哲学》分为十五讲,讨论了西塞罗的四部哲学著作。一至四讲考察《论共和国》,第五至七讲考察《论法律》,第八讲解释和阐明古代的自然概念,第九至十二讲考察《论义务》,第十三至十五讲考察《论至善和至恶》。第八讲独立成章,将本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讨论基本的政治问题,二部分讨论道德。 施特劳斯的这门西塞罗研读课对我们具有特别的重要性。首先,本书可作为佳入门导读,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正确与历史》;第二,辨识人类历史上个体思想的优劣对错乃至品质的高低,是我们能够从施特劳斯的这门课上学到的为宝贵的思想经验。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经典原著,《精神现象学》涵括的内容与涉及的历史都极其广大,以意识教化与精神发腱的形式展示出西方文化各层面上的核心问题与关键结构,对哲学爱好者有巨大的吸引力,却又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讲读》以原著的章节结构为框架,按照课堂讲解的形式,以意识与精神在各层面的实质为主轴,通俗而简要地将这部著作中对当代生活富有启发的要素呈现出来,可作为青年学生和初学者的入门之阶。
我们要如何走,才能穿透深幽的噪音之林找到历史呈现的真相?我们如何才能了解到经济如何造就音乐,而音乐又预示着什么经济?音乐深印在噪音与沉寂之间,以及它所揭示的社会符码的空间里。音乐的每个符号都根植于它所属的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科技中,同时也制造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科技。如果依照经济与政治关系的承继,来观照音乐符码的发展,是似是而非的,那是因为时间穿越音乐,而音乐又赋予时间意义。 我们要建构的更像是一张地图,一种社会与其音乐间互相干涉与依存的架构。 本书试图找出音乐家与生产、交换与欲望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实用价值逐渐沉落为交换、再现沦为重复的过程;以及现今音乐里,对一个可能的新的政治与文化秩序的宣示。
《文化批判与审美乌托邦: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在外学者关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解读视角即总体性文本学解读法,把“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置于阿多诺的整体思想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从“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形成、“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前奏、“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文化工业”的及“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等几个方面详细的解读,试图探索如何借用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资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书为关于因明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运用梵汉对勘的方法,研究解决因明义理的问题;运用比较逻辑的方法来说明佛教逻辑的特质,指出佛教的推理规则,是从保证推理的前提为真的角度来建立的,有别于西方逻辑从形式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理规则。此外,本书还将因明研究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六种:逻辑刻画的方法、义理对勘的方法、文本译研的方法、比较逻辑的方法、哲学诠释的方法和历史研究的方法。
陈洪杏著的《近代以来 论语 注疏辨正》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统辨正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对“依篇疏解”“就章逐译”两大新体例的研究实践,斟酌他们对《论语》注疏史遗留下来的疑难章句之精义的辩话,以及对若干学界已有定见章句之新义的诠解,省察其对隐贯于全书的孔子之“道”的阐释,并力求勾勒出一百多年来《论语》注疏的嫌变过程。很后,本书试图就新时期《论语》注疏的现代之路略陈管见。
布兰顿是当代美国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不仅在英美哲学界,而且也在欧陆哲学界,尤其是德国哲学界,激起很大反响。《使之清晰》是布兰顿更重要的哲学代表作,曾受到哈贝马斯、罗蒂等人的高度赞誉,被前者称为“里程碑式的”杰作,被后者视作近五十年来英美哲学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方面的终结。在这部巨著中,布兰顿详细考察了语言、行动、真理、逻辑等一系列重要话题,并试图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在推论语义学基础上,将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学术界公认,这是一部令人惊喜的经典之作,但同时也是一部艰涩冗长的困难之作。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经典原著,《精神现象学》涵括的内容与涉及的历史都极其广大,以意识教化与精神发腱的形式展示出西方文化各层面上的核心问题与关键结构,对哲学爱好者有巨大的吸引力,却又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 《 讲读》以原著的章节结构为框架,按照课堂讲解的形式,以意识与精神在各层面的实质为主轴,通俗而简要地将这部著作中对当代生活富有启发的要素呈现出来,可作为青年学生和初学者的入门之阶。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专享保证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保证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接近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的区隔。
布兰顿是当代美国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不仅在英美哲学界,而且也在欧陆哲学界,尤其是德国哲学界,激起很大反响。《使之清晰》是布兰顿更重要的哲学代表作,曾受到哈贝马斯、罗蒂等人的高度赞誉,被前者称为“里程碑式的”杰作,被后者视作近五十年来英美哲学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方面的终结。在这部巨著中,布兰顿详细考察了语言、行动、真理、逻辑等一系列重要话题,并试图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在推论语义学基础上,将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学术界公认,这是一部令人惊喜的经典之作,但同时也是一部艰涩冗长的困难之作。 围绕这部著作,陈亚军访谈的《匹兹堡问学录》中访谈者与布兰顿进行了为期一年(2009—2010)的系列交谈。交谈内容主要涉及如何理解《使之清晰》,同时也涉及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话题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专享保证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保证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接近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的区隔。
本书重点介绍与藏传佛教信仰有关的藏族社会的习俗风情,包括佛教所吸收了的高原固有的信仰及其习俗。对部分习俗的渊源进行了追溯,因此内容所涉及的时空不限于某一历史时期,作者也有究古今之变之愿望。书中所述内容之材料来源有三:一是相关之藏、汉文献,及翻译成汉文的外人之游记、见闻之类;二是海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田野考察报告、习俗介绍等;三是本人之田野调查或亲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