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 本书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主导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人一生的成长,犹如蝉蜕,只有勇于舍去身上那看似无比重要的壳,才能脱胎換骨,长出一双能让人生飞翔的翅膀。 而人很大的痛苦,在于不愿失去。対于已失去的,永近都在杯念、悔恨,放不下过去,折磨现在的自己。求不得是苫,得而复失更苦,想要紧紧抓住,却失去得更快更多…… 如何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你的美好人生? 超个人心理学大师杰克?康菲尓徳告诉我们: 人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会做减法的述程——減去无用的欲望、 累赘的习性、杂乱的心念。简单的心性,オ能过好复杂的人生。
本期为赫西俄德专题,选译了英语学界研究赫西俄德的四篇代表性文章,分别涉及赫西俄德诗歌与自然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意图显示赫西俄德的两个世界——自然的世界和正义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揭示赫西俄德与古希腊思想的深刻勾连。 “古典作品研究”栏目选译了日本学者斋藤拙堂的《老子辨》和古希腊哲学家埃斯基涅斯的《阿尔喀比亚德》残篇。“思想史发微”则收录研究海德格尔的力作《从“同一者”到“命运”》;“旧文新刊”栏目刊布民国湖南学者郭倬瑩的《四部通論 經部流別》;“评论”收录两篇译文,分别涉及黑格尔和施特劳斯。
本书选取弗洛伊德思想的精华,包括梦的解析,精神分析,性与文明三个方面,将其主要思想一一摘出,包括梦的象征与来源,梦的解析方法,关于本能,力比多,以及人的焦虑、压抑等情绪,帮助我们了解自我,面对人生。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教授的代表作,本书在旧版基础上新增50%内容,十余万字,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全书以西方哲学为经,以东方哲学为纬,辅以宗教、艺术、教育与文化视野,拓展生命格局。 本书的前半部分探讨哲学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西方伦理学、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深入浅出介绍各家学说、讨论善恶与正义、变化与永恒、安身与立命,强调人的生命要设法实现各种价值。 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学习哲学,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本书是《马丁·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主要收录了海德格尔未发表的论著和演讲稿,阐述了关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卡尔波普尔(1902-1994)为人所知的是他对科学哲学和观念史所做出的贡献。波普尔思想的元素具有清晰的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的特征。然而,他的政治学却显然是社会民主政治学。他的开放社会的理想不是一个自由市场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在其中各色各样的人们进行建设性的对话交流,寻求解决共同问题的政治方案。 如果波普尔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传统都做出了重要而持久的贡献,那么,不加鉴别地给他贴上保守主义者或自由主义者的标签则是错误的。 事实上,波普尔作为学者,并没有被某一个特定的视角或方法所束缚,他在相当范围内的不同领域都做出了贡献。我们正应该从这个背景来理解波普尔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想的贡献。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着很多考虑不周、想不到的心理盲点,而这些盲点的造成的产生大多数是由我们的不自觉的行为造成的,而这些行为又会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我们的认知和行为错误。本书列举了人们在生活、交际、思维、人生等方面,容易出现的思维盲点,通过对这些常见思维盲点的介绍、分析,希望可以让让我们做事少出错,减少那些不当或者不自觉引发的认知和行为错误。 本文通过生动契合实际的案例,来让人们知道大多数人们容易犯错的盲点,人性的盲点是存在两面性的,如果了解不够的话,那么就会深受其害,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将其剖析透彻,并深度了解它,那么它便会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我们透析自我,改变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更好地面对人生。
尼采将形而上学的危机阐释为欧洲虚无主义,继而用逻辑和语言批判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并以透视主义作为反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又基于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理论对之进行重建与扬弃。本书是周国平的博士论文,是他对尼采哲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的成果。对于一般读者,也值得一读,有助于人们反思时代的弊病。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柏拉图在书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本书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
卡尔波普尔(1902-1994)为人所知的是他对科学哲学和观念史所做出的贡献。波普尔思想的元素具有清晰的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的特征。然而,他的政治学却显然是社会民主政治学。他的开放社会的理想不是一个自由市场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在其中各色各样的人们进行建设性的对话交流,寻求解决共同问题的政治方案。 如果波普尔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传统都做出了重要而持久的贡献,那么,不加鉴别地给他贴上保守主义者或自由主义者的标签则是错误的。 事实上,波普尔作为学者,并没有被某一个特定的视角或方法所束缚,他在相当范围内的不同领域都做出了贡献。我们正应该从这个背景来理解波普尔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想的贡献。
现代性是在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历史巨变中形成的新时代意识,它的根本特征是从过去的传统和历史典范中寻找自己时代合理性的依据。可以说,理性的文化和自由的社会结构是现代性的两个轴心。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讨论的中心之一,本书精选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14本著作,并紧紧围绕这些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点评,可使读者清晰把握、进一步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由来、实质、各种观点及问题域等,为我过的现代化进程少走弯路提供借鉴。
尼采将形而上学的危机阐释为欧洲虚无主义,继而用逻辑和语言批判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并以透视主义作为反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又基于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理论对之进行重建与扬弃。本书是周国平的博士论文,是他对尼采哲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的成果。对于一般读者,也值得一读,有助于人们反思时代的弊病。
实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中z有影响的流派之一,20世纪初活跃一时,20世纪70年代又重新引起西方学术界的重视,衍生出新的变种。本书以z有代表性的7位实用主义大家皮尔士、詹姆斯、杜威、奎因、罗蒂、普特南、布兰顿为对象,较为系统地分析评述了他们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演变。
作为德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位大思想家,本雅明和阿多诺之间的友谊一直被学界津津乐道。本书收录了两人留存至今的121封信件,并附有详细注释。这些书信记录了两人非同寻常的深挚友谊和思想碰撞,从侧面描绘了一幅动荡时代的历史画卷,见证了犹太知识分子在黑暗历史时期的悲惨遭遇。 阿多诺比本雅明小11岁,初遇本雅明便被其独特思想所吸引,并一直受其影响。纳粹上台后,本雅明逃亡到巴黎,在那里艰难继续着他的写作和拱廊街研究计划;阿多诺先是到牛津莫顿学院,后来追随霍克海默到了美国,成为法兰克福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骨干。 阿多诺不仅在经济上和实际事务上,更从精神上始终支持着本雅明;两人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同盟,相互信任,彼此激发,这些都反映在1928—1940年间的通信里。这些信件也为理解本雅明后期著作,特别是他未完成的拱廊街
《吕世伦法学论丛》出版了,此亦垂暮之年的一件快事。值此之际,几十年求法问道的点点滴滴,学术历程中的风风雨雨,不免时常浮现脑海,思之有欣慰也有嘘唏。当年如何与法学结缘而迈人法学的门槛,在浩瀚的法学领域中如何倾情于理论法学,理论法学的教学与研究中所经历的诸般坎坷与艰辛,对自己平生言说作文的敝帚自珍之情,如此等等,都时常萦绕心间。借这套书出版的契机,整理一下思绪,回首自己的学术人生,清贫守道,笔砚消磨,个中冷暖甘苦,或可絮叨一二,喟然叹曰:“著书撰文求法意,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双重恐怖主义与文明向新的野蛮倒退 面对麻木的科学盲症与无节制的政治犬儒 面对“全球的铁器时代”与“人类精神的史前状态” 哲学家邀请我们一起为善打赌:反省自我,管束科学,文明政治,连结人类,寰球共生。 非如此不可吗?非如此不可! 《伦理》一书是法国哲学家莫兰(Edgar Morin)《方法论》系列的第六卷。作者从生命之初世代繁衍提炼出一种复杂循环思维,直接挑战将理性变得残缺不全的线性简化范式,针对当下世界的全面危机,在“元视角”下追寻伦理深邃的生物—人类—社会的三维源泉,对其进行人类学、史学、哲学和科学等多方面的整体检视,阐释了伦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伦理与道德、知识、科学、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作者指出知识碎片化的严重性,同时剖析道德癖和虚无主义,批判“铁器时
卡尔波普尔(1902-1994)为人所知的是他对科学哲学和观念史所做出的贡献。波普尔思想的元素具有清晰的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的特征。然而,他的政治学却显然是社会民主政治学。他的开放社会的理想不是一个自由市场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在其中各色各样的人们进行建设性的对话交流,寻求解决共同问题的政治方案。 如果波普尔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传统都做出了重要而持久的贡献,那么,不加鉴别地给他贴上保守主义者或自由主义者的标签则是错误的。 事实上,波普尔作为学者,并没有被某一个特定的视角或方法所束缚,他在相当范围内的不同领域都做出了贡献。我们正应该从这个背景来理解波普尔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想的贡献。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教授的代表作,本书在旧版基础上新增50%内容,十余万字,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全书以西方哲学为经,以东方哲学为纬,辅以宗教、艺术、教育与文化视野,拓展生命格局。 本书的前半部分探讨哲学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西方伦理学、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深入浅出介绍各家学说、讨论善恶与正义、变化与永恒、安身与立命,强调人的生命要设法实现各种价值。 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学习哲学,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极简西方哲学史》真正做到了一本书讲透西方哲学发展历程。本书从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写起,一直写到当代“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福柯,全面梳理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到20世纪的各个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和成就。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在英国影响力很大的哲学学者,长期致力于促进当代哲学的发展,为了向大众普及哲学而创作了这本哲学入门书。书中语言轻松、幽默,内容通俗好读,尤为适合哲学爱好者阅读。翻开这本小书,斯坦格鲁与加维两位博士将带你推开哲学之门。 哲学究竟是什么?它是对人性问题的思考,或是一种思维方法,抑或是一种生活态度?无论你支持哪种观点,都会有数位的哲学家支持你。哲学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在这么长一段时期内,如果所有哲学家的想法都一样,那真是个奇迹!不管哲学究竟是什么,它
这是一部关于“诗人气质”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认为诗人气质由诗性和诗意构成,诗性养育了诗人“童心-艺术”、“纯真-唯美”的审美趣味,诗意建构了诗人“原初-浑朴”的独特生存。诗人气质,既由其心理基础和人格特质所生成,又因艺术审美活动而呈现为纯、苦、醉、淡、远等五种精神质素,分别指向诗人的人性基质、生命体验、精神释放、审美观照和心境,从而构成诗人的赤子之心、存在之忧、自由意志、优雅气度和哲理趣味。诗人气质之“五因”,凝聚为“生命-艺术”整体浑融的精神气象和生动灵韵。本书选择了两位诗人徐志摩和拜伦,作为诗人气质“五因”理念的典型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