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园作为美的象征,是很多人内心的美好之地。尚无从哲学、历史、数学、建筑学、社会学、艺术等多学科角度讲述花园文化的通识作品,本书能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花园文化; 2.作者是哲学博士,人类学学士,学术背景深厚,同时拥有诗人、园丁等多重身份,整部作品旁征博引,论述精妙有趣; 3.全书体系严谨完整,除24节正文内容,还有关于花园文化的术语解释、名人介绍内容,以及正文部分的注解。既有学术意义和思辨精神,又富于人文情怀; 4.西班牙图书4.5星好评。 5.装帧设计精美蕴藉,纸张柔和。 在哲学领域,针对花园的研究少之又少,但实际上,蕞早的哲学流派就诞生自花园。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现代城市“绿色游击队”的生态园,充满智慧的花园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生动投射。 本书是一部的编年体、主题式花园哲学史,跨越了学科界限,梳理了花园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教授的代表作,本书在旧版基础上新增50%内容,十余万字,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全书以西方哲学为经,以东方哲学为纬,辅以宗教、艺术、教育与文化视野,拓展生命格局。 本书的前半部分探讨哲学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西方伦理学、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深入浅出介绍各家学说、讨论善恶与正义、变化与永恒、安身与立命,强调人的生命要设法实现各种价值。 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学习哲学,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密释纳》(Mishnah)是重要的犹太经典,大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内容包括犹太人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准则和伦理规范,在犹太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资料和学术价值。《密释纳(第2部 节期)/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为其中的节期部,主要解说所有有关犹太节期与节日的礼仪规范和具体规定,译者所写的长篇引言和大量注释有助于读者阅读。
“神学”发端于12—13世纪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乐趣,本是为超自然知识领域保留的术语。但在16—17世纪,大量自然哲学家和世俗人对神学经典论题的讨论,使得科学与神学以全新的方式结合在一种话语模式中,“神学关切以世俗化的术语表达,而科学的关切则以神学术语表达。神学与其他科学几乎成为同一个领域”。由此形成了一种看待神圣事物的独特方式,即“世俗神学”。后者虽然只短暂存在了一个世纪,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政治观为指导,运用宗教学基本原理,对7~19世纪初中东地区伊斯兰教什叶派政治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书重点分析了什叶派三大支派即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宰德派的形成和演变,系统论述了三大支派教理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本书高度概括和论述了什叶派传统政治思想的共性和特征,包括其主要思想来源、思想内涵和特征、政教关系思想发展趋势等。因此,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什叶派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什叶派的政治活力以及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果不想陷入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我们就必须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政治领域,除了带来好战的呼号,悲伤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在这部激情洋溢、极具个人风格的著作中,巴特勒深刻反思了“911”事件之后的美国社会,批评了美国当局发动长期战争的决策,继而呼吁人们深入认识哀悼与暴力的力量,理解它们如何促成团结并鼓舞人们追求全球正义。显然,巴特勒一直致力于激发、探索各类“麻烦”,而这也正是其学术志趣所在:“由心理世界出发探索公共生活,鼓舞人们懂得团结、认识痛苦。”诚如荷米;巴巴所言,正是这些因素使我们成为自由的主体。
他们谈到列维纳斯思想里的面容与神圣性,谈到柏格森和保罗.利科哲学中的时间概念,也谈到“历史的终结”等问题。在访谈录之外,在一组思想随笔里,作者继续思考列维纳斯思想中的面容现象学和解构与断裂的问题,重新诠释列维纳斯对犹太传统经典《》的注释。为此,单士宏亦参照萨特、利科、马尔罗的思想,也论及康德、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的著作。
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也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本书收选的三篇柏拉图对话:“申辩篇”“克里同篇”和“斐多篇”——分别记述了苏格拉底在审判时、入狱后和服刑前的经历。这三篇完整地展现了甘为信仰和真理献身的苏格拉底对自我、对人生价值、对生命和灵魂的看法,让我们在领略他光辉独具的人格与思想魅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到古希腊人是如何将哲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1.花园作为美的象征,是很多人内心的美好之地。尚无从哲学、历史、数学、建筑学、社会学、艺术等多学科角度讲述花园文化的通识作品,本书能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花园文化; 2.作者是哲学博士,人类学学士,学术背景深厚,同时拥有诗人、园丁等多重身份,整部作品旁征博引,论述精妙有趣; 3.全书体系严谨完整,除24节正文内容,还有关于花园文化的术语解释、名人介绍内容,以及正文部分的注解。既有学术意义和思辨精神,又富于人文情怀; 4.西班牙图书4.5星好评。 5.装帧设计精美蕴藉,纸张柔和。 在哲学领域,针对花园的研究少之又少,但实际上,蕞早的哲学流派就诞生自花园。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现代城市“绿色游击队”的生态园,充满智慧的花园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生动投射。 本书是一部的编年体、主题式花园哲学史,跨越了学科界限,梳理了花园
本书是20世纪著名思想家汉娜 阿伦特博士论文《爱与圣奥古斯丁》的中译本。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353-430)从未离开过阿伦特的思考范围。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 阿伦特从奥古斯丁所区分的圣爱(caritas)和贪爱(cupiditas)入手,避开传统的对奥古斯丁思想的神学研究,从其著作的“特殊丰富和魅力”中,“穿透奥古斯丁自己未澄清的隐微之处”,围绕生存(Estenz)概念,致力于一种奥古斯丁式的存在主义,从而建构属于阿伦特自己的道德哲学基础。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本书据张世英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长春讲课录音整理,全书共五讲,分别为:靠前讲,黑格尔哲学体系三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讲,《精神现象学》;第三讲,从西方哲学史看黑格尔关于如何把握优选统一体(“保证”)的理论;第四讲,逻辑学;第五讲,精神哲学。这是一本通俗易晓的入门书,受众广泛。
本书是对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休谟的整体研究。书稿内容全面,既集中于休谟的基本哲学思想,又广泛涉及他的政治、经济、历史、伦理、美学和宗教学说,使读者对休谟的思想有全面的了解。另外,书稿对休谟的研究不是孤立的,而是将研究与整个西方哲学史结合起来,既注重对休谟本人思想的考察,又把休谟的思想放在历史的流变中来剖析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和历史地位。
本书自1988年首版出版以来,已经成为当代哲学很重要也很有争议的著作,同时也让阿兰·巴迪欧成为今天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哲学家。《存在与事件(精)》是巴迪欧对其哲学蓝图很全面的论述,他重新梳理了自柏拉图以降,经由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卢梭、拉康的欧洲哲学传统。在深度上,他的这个宏大的哲学蓝图足以与海德格尔和德勒兹的蓝图相媲美。 本书由37个沉思组成:沉思一词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笛卡尔文本的特征--理性的秩序,每一个沉思的发展在主题上都是自洽的,沉思所展开的方式,并不是对已确立的或对立的学说的驳斥,树立自己正确的立场。
《“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时间: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解释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海德格尔与康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时间: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解释研究》围绕“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时间论题,来探讨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所作的现象学解释如何影响其前后期思想的转型和思想的展开。一方面呈现前期海德格尔以《康德书》为核心而对康德哲学尤其是康德的时间学说展开的现象学解释的具体思路和步骤;另一方面评估海德格尔的这种工作对他思想发生转向的影响。《“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时间: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解释研究》对补充和推进学界研究海德格尔早期哲学、前后期思想转型以及康德哲学本身及其影响都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
古中国一直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几乎完全倚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并不是完全的陆地国家,但因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深处内陆,并没有建立发达的海洋文化。农业经济“脸朝黄土背朝天”,信奉“皇天后土”,自给自足,听天由命。与海洋文明相比,古中国的黄河文明实际上是一种“大河文明”。人们面对奔流的河水和面对浩瀚的海洋产生的情怀是完全不同的,人们一方面感谢大河的恩赐,知恩图报,一方面惭愧于自我的渺小,随遇而安。古往今来数千年,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怅然喟叹,却少有“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而欣然自喜的河伯在“望洋向若而叹”后的自我反省。自然经济和大河文明相互结合孕育产生了独特的华夏文明,形成了延绵不断的中国“乡土社会”。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
《哈贝马斯对话政治理论研究》是对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一个专题性研究。作者通过“现代性症候”的揭示,指出了现代政治合法性危机的根源与机制,进而通过对“普遍语用学”、“交往理性”、“对话伦理学”以及“话语政治”的论述,全面阐述了哈贝马斯话语政治的哲学与道义基础、实现条件、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和优势;作者还通过概括话语政治理论与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社群主义之间的争论,分析了话语政治理论的限度,指出了这种政治理论对当代民主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