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政治观为指导,运用宗教学基本原理,对7~19世纪初中东地区伊斯兰教什叶派政治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书重点分析了什叶派三大支派即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宰德派的形成和演变,系统论述了三大支派教理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本书高度概括和论述了什叶派传统政治思想的共性和特征,包括其主要思想来源、思想内涵和特征、政教关系思想发展趋势等。因此,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什叶派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什叶派的政治活力以及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格拉底之死,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也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本书收选的三篇柏拉图对话:“申辩篇”“克里同篇”和“斐多篇”——分别记述了苏格拉底在审判时、入狱后和服刑前的经历。这三篇完整地展现了甘为信仰和真理献身的苏格拉底对自我、对人生价值、对生命和灵魂的看法,让我们在领略他光辉独具的人格与思想魅力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到古希腊人是如何将哲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邓 司各脱是西方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他面对新的神学形势,重新提升上帝的性,在阿奎那向晚期经院哲学和中世纪哲学向近代哲学的两种过渡中都起到了转折性作用。 作者的核心关切是近代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内在联系,通过形而上学与上帝性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了司各脱形而上学的两个重要特点:它既具有敉平的去中心化结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上帝的性,从而形成了“中介的消失”这一思想史局面。 敉平与破裂这两个看似相反的特征,在司各脱的思想中相互配合,使他成为中世纪哲学走向晚期的转折性人物。理解司各脱,为我们理解近代哲学,尤其是理解路德、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不同的哲学路向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前提。
意识问题神秘难解,心灵哲学家大卫?查尔莫斯将意识问题明确区分为“易问题”与“难问题”,并将其作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巧妙构思,试图将计算功能主义和属性二元论结合起来阐释意识的认知机制和不可还原的主观性,提出了自然主义二元论的解释方案,将意识视为自然随附在物理世界之上的新属性。作为一种尝试性解释方案,查尔莫斯的意识理论不可避免遭至塞尔和丹尼特的批判,他们围绕泛心论、意识“难问题”以及无心人等焦点问题与查尔莫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引出了一系列需要深思的问题。基于此,4E认知纲领重新审视了意识主体的系统性,将大脑之外的身体结构与外部环境放入了有机体的整体范畴中,为意识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空间。
本书结合海德格尔的靠前“康德书”亦即《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对《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性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对其中诸如此在的有限性、时间性与历史性等海德格尔哲学中较为晦涩繁难却又是很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清晰的论述,能够为海德格尔哲学研究(尤其是以上所提到的问题)提供基础性的文献参考资料。时间性作为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不助于我们深入把握海德格尔的哲学目标和哲学意图,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传统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及其思想实质,因为这正是海德格尔要加以批判和克服的。因此,本书的任务之一既是“向前”“总结”传统西方哲学,也是“向后”“展望”哲学的“未来”。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一共联合出版了20期,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哲学界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2007年《德国哲学》改由邓晓芒、戴茂堂任主编,张世英先生、梁志学先生、杨祖陶先生、王树人先生为顾问,继续为靠前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靠前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德国哲学》创刊以来,几乎靠前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都曾在《德国哲学》发表自
内容简介福柯与韦纳,一位哲学家,一位历史学家,他们都是思想界的翘楚,都在各自的工作中创造了“范式性”的范畴,他们两人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相伴而行、共同战斗。在这部篇幅不大的书中,韦纳为他的这位友人勾勒出了一幅生动鲜活的肖像,并尝试着标从他的这位友人的理论战场里那些重要的“场所”,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出“福柯并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
本书据张世英先生20世纪80年代在长春讲课录音整理,全书共五讲,分别为:靠前讲,黑格尔哲学体系三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讲,《精神现象学》;第三讲,从西方哲学史看黑格尔关于如何把握优选统一体(“保证”)的理论;第四讲,逻辑学;第五讲,精神哲学。这是一本通俗易晓的入门书,受众广泛。
现代世界对多元价值的尊重,业已成为道德生活不言自明的前提。道德困境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基础道德原则的理解不同。自然法理论是认识道德原则、解决道德困境的重要凭借之一。重拾这一理论传统,为道德判断寻求概念工具,不无裨益。自然法理论代表着一个庞大的思想传统,其中包含种种相互竞争的思想流派。本书作者简·波特继《自然法与神圣法:重回基督教伦理学传统》之后,再次调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理论资源,着力提供完整的托马斯主义自然法理论图景。作者在本书中重新考察了经院哲学的自然观、幸福论、德性论、恩典论,并与当今英语学界颇具代表性的伦理学家积极对话,从而证明,托马斯主义自然法理论在现代个体与公共生活当中依然意义非凡。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一共联合出版了20期,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哲学界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2007年《德国哲学》改由邓晓芒、戴茂堂任主编,张世英先生、梁志学先生、杨祖陶先生、王树人先生为顾问,继续为靠前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靠前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德国哲学》创刊以来,几乎靠前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都曾在《德国哲学》发表自
本书是20世纪著名思想家汉娜 阿伦特博士论文《爱与圣奥古斯丁》的中译本。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353-430)从未离开过阿伦特的思考范围。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 阿伦特从奥古斯丁所区分的圣爱(caritas)和贪爱(cupiditas)入手,避开传统的对奥古斯丁思想的神学研究,从其著作的“特殊丰富和魅力”中,“穿透奥古斯丁自己未澄清的隐微之处”,围绕生存(Estenz)概念,致力于一种奥古斯丁式的存在主义,从而建构属于阿伦特自己的道德哲学基础。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