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走出丛林,有闲余时间想除了食物、性和避难所之外的其他事物,人们就面临着这些基本问题:我们是什么?我们是谁?一个人是一个身体,还是一个灵魂? 神经科学家对人类大脑的研究细致入微,却仍然对我们的自我感到困惑。在大多数现有的科学文献中,信息处理取代了灵魂。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科学家提出令人信服的说明,意识储存在身体的哪里以及是如何储存的。 作者里卡多·曼佐蒂在本书中探究了意识的本质。“意识”这个概念源自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人们将无法认识的物质统统归为意识,使意识看起来像一个黑洞。人们既不知道意识是什么,也不知道意识在哪里,只觉得它是存在的,一种神秘的存在。作者打破了二元对立的逻辑,通过跨学科的思考,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意识即物质,你看到的物质就是你的意识。
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里,哲学领域从马克思到德里达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几乎每一个重要发展,都可看作直面黑格尔的体系的挑战的结果。黑格尔的影响不是单单局限于哲学领域——它在政治观念和全球政治领域也产生了戏剧性的后果。 图画通识丛书之《黑格尔》介绍了一个庞大的致力于理解人类历史意义的思想体系,也为有关利奥塔的“元叙事”以及福山“历史的终结”的论争提供了新的角度。本书是了解黑格尔这位重要思想家的理想入门读物;对于想理解像马克思、拉康、萨特以及阿多诺等重要的现代思想者的读者来说,本书不可或缺。
康德的共通感概念位于先天与后天、感性与智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本书通过对康德著作中此概念各种含义和功能的分析,纵向地整理出三种类型的共通感:逻辑共通感、实践共通感和审美共通感,横向地揭示出三者之间的结构性关联,提炼共通感概念的总全式内涵及其在康德哲学中的体系性功能,突显康德哲学中一直被忽视的、与理性相对的感性和与主体性相对的主体间的维度。
《快乐的知识》是尼采后期的重要作品,创作于其大病初愈之后,浓缩了尼采思想的精髓,对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法律等问题都进行了简明而深刻的论述。语言凝练而隽永,思想鲜明而锐利。 n本书又名《快乐的科学》,尼采意在将哲学经由犀利的批判而升至与科学同样严谨的地位,这也是他的经验主义热血达到鼎沸的表征。
《对与错的真相:四人对话录》由蒂莫西·威廉森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在与他人争论时,根本无法说服对方。不管争论的内容是衣服或食物,还是电影或音乐,其结果经常是相持不下、难分难解。那么使争论陷入僵局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一方必然正确,一方必然错误吗?可以都对或者都错吗? 在火车上相遇的四人因为鲍勃的腿伤而展开了争论。究竟谁对谁错呢?他们摆脱僵局了吗?鲍勃的腿因花园围墙倒塌而受伤,他认为是隔壁的老太太对他的围墙施加了魔法,才导致他受伤。萨拉认为围墙倒塌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说明,是迷信。扎克认为他们应该互相尊重彼此的看法,不能将一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另一个人。一场精彩的“争辩”由此而展开……
马桂芬*的《西北穆斯林妇女社会参与研究 基于甘肃省回族东乡族妇女的个案研究》以西北民族 地区穆斯林散杂居与聚居的甘肃省兰州市和临夏回族 自治州广河县为主要田野点,通过对当地回族、东乡 族穆斯林妇女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等各个 领域社会参与的探讨和分析,提出西北穆斯林妇女可 通过社会参与和转变传统观念等方式实现传统角色的 转换、改善社会性别关系和提高穆斯林妇女自身的社 会地位,并促进穆斯林妇女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