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伊斯兰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伊斯兰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伊斯兰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伊斯兰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伊斯兰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伊斯兰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伊斯兰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伊斯兰复兴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力量发动的复兴伊斯兰信仰、文化、政治理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社会运动。奥斯曼帝国教俗合一的历史传统、官方与民间宗教的二元并立,凯末尔政权均质化的现代化建构和中心与边缘的文化断裂构成伊斯兰复兴的背景。伊斯兰教育、传媒、知识阶层的兴起,苏非教团和新苏非主义运动的活跃,构成伊斯兰文化复兴;民族拯救党、繁荣党参与主导国家政权,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实践构成政治伊斯兰复兴。土耳其伊斯兰复兴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官方与民间、精英与民众的权力博弈,促进民主化进步。土耳其的个案说明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是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远因,现代化探索过程构成现实动因,宗教和世俗力量的权力角逐是其核心特征,现代经济模式变革是其经济保障,中东剧变的现实处境使
安萨里(1058-1111),是阿拉伯伟大的哲学家、法学家、教育家,被西方学者称为“伊斯兰教的奥古斯丁”、“苏菲神秘哲学的大师”,一生撰有著作约400种,现存70多部。 《心灵的揭示》是安萨里关于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专著,也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安萨里采取引经据典与案例分析、博采众长与叙议结合相互动的方法,用111章篇幅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究了伦理与哲学、伦理与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与法律、伦理与教育、伦理与自然等的关系。
安萨里(1058-1111),是阿拉伯伟大的哲学家、法学家、教育家,被西方学者称为“伊斯兰教的奥古斯丁”、“苏菲神秘哲学的大师”,一生撰有著作约400种,现存70多部。 《心灵的揭示》是安萨里关于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专著,也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安萨里采取引经据典与案例分析、博采众长与叙议结合相互动的方法,用111章篇幅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究了伦理与哲学、伦理与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与法律、伦理与教育、伦理与自然等的关系。
本书从错综复杂的现代性图谱中抽离出“世俗趣味”“工具理性”“个性表现”三种典型取向,并将“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看作为其提供合法性证明的三种主要社会思潮,通过一种复调叙事,为跨学科的现代性研究搭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意味的观察平台。
本书于2016年出版,是英语学界一部对费希特伦理思想进行系统性研究的著作,也是艾伦·伍德教授在德国观念论的伦理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作品。本书对费希特的代表性伦理学著作《伦理体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将《伦理体系》置于费希特知识学发展的总体背景下进行考察,并且涉及了它同费希特权利哲学或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伍德教授讨论了费希特对意志自由的辩护,讨论了他对于道德原则的奠基、他的道德良知理论以及交互主体性的先验演绎,并且讨论了费希特有关自由理性的交往和理性社会的理论。在这本书中,伍德教授强调和发展了费希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激进主义,阐明了费希特的立场和论断对于当代哲学的启示。本书通过对费希特伦理思想的讨论表明,在伦理思想史上,费希特仍然是一位重要的作用,并且是19
《外国哲学》于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至1998年共出版十四辑,开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研究外国哲学的新学风、新传统,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经与商务印书馆商议,从第十五辑开始,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承担《外国哲学》的组稿、编辑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外国哲学》稿件的学术水准,采取了国际学术刊物通行的“双盲”审稿制度。除了继续发表对外国哲学历史和经典的诠释性论文外,《外国哲学》将特别注重发表史论结合、批判性评论、中外哲学比较等方面的佳作。我们衷心希望全国同仁鼎力襄助,不吝赐稿,把《外国哲学>办成群贤毕至、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
本书稿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对“自然历史过程论”、历史决定论和意识反映论等已经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进行新的阐述;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过去被忽视、“遗忘”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从后思索”、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等一些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末充分展开,同时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观点,进行充分展开和详尽论证。 本书稿重现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诸多重要成果,让我们在重温过去研究成果中放眼未来,在传承中发展创新,进一步探索中国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构架。
本书探讨人生的意义、本质和价值。作者从对待死亡、性行为、社会不平等等哲学问题,引申出有关人格同一性、意识、自由和价值等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贯串全书的中心,乃是个体的人生观及其与各种非个人的实在概念的关系这一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突破了哲学内部的界线,从伦理学延伸到形而上学。同样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引发了论述心的哲学、论荒诞、论道德运气的文章。作者的论述清晰明了,体现了分析哲学的特有风格。
本书汇集了以赛亚?伯林和波兰女学者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长达十五年的讨论,包括两人的通信、谈话录音,内容涉及伯林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如自由观和文化多元论,兼及他对童年和青年的回忆。为了回应波兰女学者持续的、尖锐的以及极为深刻的提问,伯林对他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索。他们探索的方式将激励其他人继续展开这未完的对话。另外,本书也收录了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研究伯林思想的几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