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者从翻译的论争入手,借助清末民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背景,以“翻译的政治”为切入点,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现代文坛的翻译论争与文学、文化论争的关系,是对当下翻译研究的一种补充和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全书主线突出,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显示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金莉、李铁主编的《西方文论关键词(第2卷)》收录2010―2016年的专栏文章共82篇,收文数量、文章体制和编辑体例与靠前卷基本相同。本书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共收录论文82篇,均提供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且在力求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自家见解。
本书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把彩色图文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以清楚的解说和清晰的照片介绍《诗经》中的138种植物,让读者在吟诵诗经时可以立刻看到诗经引喻植物的真实形象,帮助了解诗经之美以及诗经名篇在创作时的心境,同时也填补了以往《诗经》释意中对植物的介绍过于简略的缺陷。本书作者系植物学家同时对古典文学又颇为精通,故能成此佳作。
《麻溪姚氏与桐城派的演进》以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为切入点,主要论述了姚氏作家自十五世姚范、十六世姚鼐、十七世姚景衡、十八世姚莹、姚柬之、姚元之、十九世姚濬昌至二十世姚永朴、姚永概六代如何传承桐城派,并从姚氏的联姻行为、姚氏的重教传统、姚氏的藏书、编刻传统等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表明麻溪姚氏家族在桐城派本土力量的发展与壮大、桐城派的传播、发展及学术文化传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麻溪姚氏与桐城派的演进》的研究由点到面,运用文学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充分展现了麻溪姚氏在桐城派兴衰嬗变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老年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是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的交流研究成果,旨在弥补当前老年医学发展落后的局面。书中讲述了老年医学的进展与展望,以及老年医学的各种疾病,包括老年高血压、慢性心衰、房颤合并心衰、退行性二尖瓣环钙化、急性心肌梗死PCI和抗栓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和旁路移植术选择、血脂异常的调脂策略和他汀药物治疗、代谢综合征、缺血、造影剂肾病等,还讲述了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将世界性的评判视野与地域性的美学精神结合起来,全面聚焦并深入分析包括“文学湘军五少将”在内的中国70后作家群的书写特性、叙事规律和艺术建构,充分展示了转型时期中国传统价值、文化观念和道德秩序摇摇欲坠所带来的社会阵痛和时代巨变给70后作家造成的强烈冲击与心灵震撼,作者在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裂变的风景中展现了他的探索之思与实践之旅,宽阔幽深的批评眼光与细致深入的文本阐释在书中内化为精神探寻与诗性承继的融合,令我们从他的文字中,领悟到“被遮蔽的一代”深邃的思考维度与全新的价值评判标准。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纳吉布马哈福兹研究》(10CWW006)的结项成果。全书分为八章,综合运用了阿拉伯文学与社会学、哲学、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总结了马哈福兹不同创作阶段的思想艺术特征,对各种文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本书汇聚了近年来自世界各地、各种文化下女性研究学者对于女性自身处境、社会文化、以及性别政治的深度思考。全书从多角度解析了多元文化下女性的挣扎、努力、坚守与创作,极具女性百科全书的特色。全书囊括了从自传、小说、历史分析、实验性散文,文学批评等各类文体,多方面地、丰富地展现了女性在书写文化上所遭遇的性别政治、种族和道德上的困境。从书写史的维度看,本书提供了诸多知名女性学者的全新的文化人类学方面的新思考;从批评的维度看,本书大胆质疑了既有的性别政治的不可动摇的很好不错性;从创新的维度看,本书涵盖了对人种论书写的全新的女性视角,挑战了一些流行已久的性别理论定义与实验性书写。与同类女性研究著作相比,本书更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和性,可为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