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如何使用E-Prime软件撰写实验程序,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每个步骤进行了清晰的阐述,也介绍了如何用E-Prime来分析结果、撰写游戏等其他的应用。本书非常适合*次接触E-Prime的读者,对于已经有使用E-Prime经验的读者,则可以当做一个可随时参考的工具书。 本书图文并举,让撰写程序的每一步都清晰呈现在你眼前,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人类及高级动物的行为常受到其与周围人或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当个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已有的社会互动脑机制研究集中在单个大脑活动,体现不出人际互动的特点。超扫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技术,是指通过同时记录参与同一认知活动的两人或多人的脑活动,以分析脑间活动同步为主要手段,提供主体间的互动程度与动态变化相关的证据,从全新的考察视角阐述多人互动相关的脑—脑规律。本书介绍了近年来超扫描视角下的社会互动研究。首先,阐述了超扫描技术对于揭示社会互动机制的必要性、超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数据分析方法。其次,重点描述了超扫描视角下的合作/竞争行为、人际交流、社会决策、人际互动与亲社会行为、自闭症人群社会交往缺陷、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障碍、社会沟通系统产生
这是有名作家残雪的一部评论集在这本书里,残雪解读了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十部悲剧本书中残雪解读了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十部悲剧残雪在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生命与死亡肉体与灵魂人性与世俗世界黑暗与光明,作者在这本书要描写的,是艺术家的灵魂读者可以将其看作作家的艺术自我,也可以看作解读对象中的那些核心人物这是一个大写的人,这个人主动下到地狱,经历恐怖,经历对自身的制裁,为的是获得解放由于采取了这样一个视觉,作者对西方经典文学的批评就站到了同我们以往的批评接近不同的立场上在作者的批评里,不存在那种所谓社会,历史 之类的外部的,表层的东西,一切对作品的解释,都是基于艺术本身的规律,基于作者在特殊视角中对于灵魂,对于人性的探讨
这是作家残雪的一部评论集。是残雪对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小说进行的全景式、全方位、细致的文学评论的专集。它以作家对作家的解读方式,以文学家感悟性的语言,对博尔赫斯迷宫小说的谜底进行了精当而独特的解析。本书为中国文学家对博尔赫斯小说进行的解读的一部专著。残雪对博尔赫斯的解读像是玩心灵的魔术,因为她对于无边的狂想和迷宫般的艺术形式有一种说不出的兴趣。残雪的解读很好体现了博尔赫斯那种时间和空间,现实和梦幻的莫测氛围,而且残雪很好的把这些归结到艺术家的创作斗争上。此书的语言有残雪一贯的风格,典型的残雪式解读。
叙事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出现的新趋向之一,现已影响到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英国利物浦约翰 摩尔大学护理与初级护理实践学院教授米歇尔 L.克罗斯利撰写的一部叙事心理学导论性著作。 本书围绕自我,从理论、操作和应用三部分展开认为自我的经验只有通过特定的语言、历史和社会结构才具有意义,阐述了自我同一性理论、话语方法等理论问题,介绍了叙事研究的具体步骤和叙事材料的分析与结果写作,并展示了叙事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当代比较文学》为系列综合学术辑刊,聚焦近年来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研究热点和前沿讨论,广采外学术方家的弘论与青年学者的新锐之思,其主要宗旨是融合中外,汇通古今,叩问智慧,涵养精神。 “当代”二字,自然体现了对学术热点、学科新生长点、前沿问题的关注,然而却不尽是追新。瞻今追古,反思现代性,更是当代学问的题中应有之义。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所有的思想当打上当代头脑思考的印记,这既是历史的留存,也是任何一个“当代”给未来的预备。
《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是卡尔维诺一生从事写作、出版、翻译事业的经验之谈。卡尔维诺为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重新划定了边界。文字始终在突破沉默,敲击着牢狱的围墙,影响着这个非文字世界。
《聊斋志异》收录志怪小说近500篇,内容或讥刺官贪吏虐,抨击科场积弊、考官暗昧,嘲讽恶劣世风,或歌赞青年男女爱情,颂扬英烈豪杰、巾帼奇人以及清慎廉明的良吏,虽在艺术手法上谈狐说鬼,时涉荒诞,然其锋芒所向和为文之旨唯在讽世与救世,全书广泛、深刻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真实风貌与世态,堪称我国古体小说发展目前的一座丰碑。本书围绕《聊斋》产生的时代背景、蒲松龄一生所历仕宦、坐馆以及与官僚士绅各色人等的交往,在充分汲取前代和当代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这部奇书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可以说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浅近的研读《聊斋》的入门书。
文学界对作家茅盾很多年来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八十年代新文学以降,在反思本土和经典作家的作品时,也形成了不少偏颇。文学精神和价值的梳理,贵在要有真才实学的洞察者。本书主要从“旧小说”因素、时间意识、诗学结构及虚构上海四个方面论证茅盾长篇小说的经典意义和文学史位置,强调茅盾在融合新旧、建构长篇小说的总体性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并认为茅盾的长篇小说提供了具有典范性意义的文学图景,在文学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值得持续深入的挖掘。不仅如此,茅盾充沛的人文主义精神,将会重新给予我们丰厚的润泽。
本书为腾讯大家作者、书作家闫红解读《红楼梦》的著作。作者以《红楼梦》中被读者广为熟知的人物为线索,通过讲述、分析他们的性格与际遇,观照当今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及其隐秘情绪。作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再次解读《红楼梦》中的人和事,既综合了当代红学研究的成果,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之一,《红楼梦》从成文流传至今,历经百年而不衰,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很少有书可以像它这样,事无巨细地展现个体的生活状态与幽微心理。《红楼梦》的开放性给后人留下了众多解读空间,当今现实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红楼梦》里找到答案。
在过去的35年中,科学史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科学史研究的重点是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家所发现的重要理论,而在现代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科学史讲义》聚焦科学史领域的新发展,包含了该领域专家撰写的40篇原创文章,结构分为板块:科学人物与角色、科学地点与空间、科学传播与媒介、科学仪器与设备。专家们超出了传统的时间和地理界限,按主题分类分析这些话题,探讨内容横跨东西方。这些文章整合了主导当前学术研究的主要论点和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白先勇先生不仅是一流的作家,亦是文学鉴赏家,曾细致阅读、讲授《红楼梦》达三十年。在他眼中,这部“天书”不仅是了不起的文学经典,也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刘再复先生将《红楼梦》视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丰厚的学识开辟出悟读《红楼梦》的蹊径。此书是两人关于《红楼梦》的对话录,充满热爱与敬意、思考与探索;同时选取了二人就《红楼梦》发表过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讲座内容,以做补充,集中展现了各自的思想观点、阅读特色和重要贡献,对于读者理解《红楼梦》具有很好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1967年,巴尔加斯 略萨和加西亚 马尔克斯都还是年轻的小说家,他们在利马举行了一场怪异的对谈,像两只互相发问“进化是什么鬼东西”的年轻翼龙一样——这成为未来两位文学大师一生惟一的对谈。 1968年,加西亚 马尔克斯写信给巴尔加斯 略萨,拒绝出版社将对谈内容整理成书。从那时起,他已经想要刻意且谨慎地把自己打造成传奇了。 然而对谈还是少量发行了。此后,它成为加西亚 马尔克斯被盗版、影印和地下传播蕞多的作品。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终于与这些海难幸存者般的文字相遇,重回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重温“文学BOOM”蕞初的盛况、蕞后的同框。
本书通过“月读”的形式,将经典《史记》拆解为以30天为周期的阅读物,每一天介绍一位人物故事,化整体为部分;同时又紧紧围绕经典文本的主轴展开,并且以“人、事、言”的形式统一,融部分为整体。从经典文本中围绕人物讲述故事,熟悉历史时间脉络,了解传统文化常识,掌握古文阅读技巧。以培养阅读经典兴趣为主,以学习古文为辅,打造新形态的“文化普及+阅读辅导”丛书。
本书是一本骈文概论,提供了从《三百篇》到《楚词》; 赋;魏晋文与陆机;骈文之论;写景文与齐梁体;书札文与徐陵;《哀江南赋》;《滕王阁序》;《文心雕龙》与《史通》;唐代之骈文与古文;陆贽;李商隐;宋四六;清骈文;律赋与八股;八股与骈文。本书应刘麟生约请而写的《中国骈文概论》,于1934年在世界书局初版。该书篇幅不大,语言浅近,举例丰富,论析精当。作者虽意在作品的赏析,但该著在骈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抹杀。
陈忠实:“看似对一个如我的作者的一部长篇小说的过程,透见的却是一种文学圣徒的精神。”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的诞生和推广,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何启治息息相关,他是《白鹿原》的组稿人、责任编辑和终审编辑。何启治与陈忠实交往了几十年,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向陈忠实约写长篇,这才有了之后的《白鹿原》。本书收录了何启治回忆陈忠实和《白鹿原》诞生的文章,《白鹿原》的审稿意见,以及关于它出版后引起的争议和讨论,在附录部分完整呈现了陈忠实生前与何启治的往来信件23封,对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书用轻松易懂的方式,阐述西方典故背后的精神意义与文化符码,图文并茂,叙述深入浅出。本书能为读者打下深厚而扎实的知识和语言基础,更能提升美感与文化诠释能力。该书是《人文社科通识文丛》之一,对于公众人文素养阅读有积极意义。
《世说俗谈》是文史作家刘勃解读《世说新语》的历史随笔。刘勃以讲段子的形式来趣味解读《世说新语》中各种知名人物,如阮籍、嵇康、王羲之等人的行为和思想。全书分为“汉魏易代与始畅玄风”“竹林七贤”“中朝的浮华与梦幻”“江河之异”“绕不过去的老贼”等五大章节,刘勃以《世说新语》文本为基础,参照《晋书》等相关历史资料进行精准考据,将魏晋时期的诸多名士放进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并展开多重线索的想象与推理,以更多元的视野来诠释魏晋时期的风流与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