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视阈下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研究/新锐系列/现代英语语言文学论丛》以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为研究对象,在伦理批评的框架内以“移情”为切入点,系统考察麦克尤恩6部主要小说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多种移情类型以及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而深入研究麦克尤恩对复杂人性的探询。 《移情视阈下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研究/新锐系列/现代英语语言文学论丛》在题材和内容上拓展了麦克尤恩小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跨学科地运用文学伦理批评、移情心理学、关怀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为麦克尤恩小说研究开辟了新的跨学科阐释视角。
这部文集,收录了陈彩虹先生的十八篇文章。大部分文章是近年写作和发表的,少量几篇成文稍早些,考虑仍不违时,略加修改后列入其中。从内容上看,主题有些分散,第四次产业革命、经济学、经济生活,以及人与社会,都有涉及。
本书分为四辑,包括我们的同伴:当代批评与文学观,以创作心理学为支点的现代作家研究,国族、符号与影视意义,口述、访谈与文化背影等,有观念、有文学、有态度,文字流畅,观点清晰,兼具学院派的理论深度与媒体批评的易懂明晰。
“三联讲坛”系列丛书精选了一批有特色的大学选修课、专业课及有影响的演讲录音整理成书,自《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与鲁迅相遇》(钱理群)推出后,原汁原味的“名师课堂”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本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即是丛书中新的一种。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认准“古文”该死、“白话”当活,把古文十八家列为“十八妖魔”。陈平原在北大开设研究生选修课“明清散文十八家”,也算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扫战场”,呈现当初情急之余,被当作脏水泼掉的“明清之文”的另一侧面。希望借助十八家文章,呈现三百年间(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发大家对这一古老文体的兴趣。 本书即脱胎于课堂讲录,只不过由十八家缩减为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
“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共21本,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专业五位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梅子涵、曹文轩、朱自强、方卫平的理论专著以及2000年至2017年即新世纪以来培养的十六位儿童文学博士的博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集中展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成果,正本清源,以专业的学术理论姿态解答当下儿童文学、童书出版及青少年阅读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理性之光为青少年儿童的阅读未来保驾护航。纵观“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崭新面貌,也能够理解到儿童文学艺术的深邃核心,还能够了解到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异同与儿童文学的跨学科发展,视野开阔、角度多元、内容扎实、资料丰厚、辨析通透,充分展现出新世
备受欢迎的10w+专栏作家刘晓蕾“闲话红楼”的新作品,视角独特,笔调活泼,读之可亲,思之有料。刘晓蕾认为,《红楼梦》是一本生命之书,正确打开它的方式应秉承融经典入生活,融经典入个人成长的阅读理念,要认识到书中人就是我们自己,从他们的性格与命运中参悟自身的成长,感受其中美好生命的凋零和脆弱,体会其中生命浩大沧桑的无奈之感。
患者的“患”字,上面一个“串”,下面一个“心”,就是告诉医生,我们面对的是“带着一串心事来看病的人”。病人和病种千差万别,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很恐慌。 “Patient”有两个解释,一是“病人”,二是“有耐心的、能容忍的”。所以,医生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对待病人。 “疾病”要分开来理解,“疾”是小病,比较好治,“病”才是大病,因为心理问题含在其中。疾病的英文单词“disease”就是“不舒适、不安逸”的意思。 对于未来的医生而言,EQ比IQ重要得多,人文比技术重要得多,用心比用功重要得多。 看得好的病应尽心尽力把病看好,看不好的病要好好给病人说清楚,也就是说,看不好的病要把它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