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它是儒家的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必修之书。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集注》,而“四书”之名始立,并成为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课本。《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思想目前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本书为《四书》的全注全译本,其中《论语》的译注者是余心乐先生,《孟子》的译注者是赵航先生,《大学》《中庸》的译注者是姚淦铭先生。
《古文观止》在清代是一种畅销的普及读物,因为广泛流传,版本较多,导致今天市场上的版本也是良莠不齐。本书在版本和内容上都是精中做精。《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上下)》采用的中华的排印本,同时参照清乾隆年间映雪堂刻本加以比勘。题解交代选文背景、中心内容,并对选文作简单评价;注释言简意赅;译文文笔优美,便于今天的读者学习、欣赏。
《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所撰,它既是一部戏曲论著,也是一部内容广博的小品集,内容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玩古董、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触及中国古代生活的众多领域,具有很强的文娱性和史料价值。尤其是里面的戏曲理论,可谓集中国古代曲论之大成,不少见解放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楚辞今注》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众说。 该书为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中的畅销品种,享誉学界。去年推出了版式舒朗的典藏版,市场反馈优良。现将传统古典文学精平装升级换代,为读者带来更舒适的阅读体验。
《尔雅》是我国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其注释信而有征,译文简明畅达,是一部较好的译注书。
本书由近代有名学者和书法家张宗祥先生校注。此次《论衡》以张先生手抄本为底本排印,并结合通津草堂本、衍芬草堂十五卷本、三朝本、日本所藏二十五卷残宋本鞥,由张先生弟子郑绍昌先生整理标点,《论衡》有85章,本书共分30卷,每卷二、三章不等。有序言和附录。本书采用的底本精善,校注精准,学术特色鲜明,是有关《论衡》整理的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文字优美的国别史,要了解先秦的社会和历史,离不了《国语》。这部完成于二十多年前的《国语译注》,系华东师范大学邬国义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他将《国语》的原文全部译成了现代汉语,并加注释。译文以前人疏注为依据,力求做到信、达、雅。这次将此书列入《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作者又作了一定程度的修订。
《楚辞今注》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众说。 该书为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中的畅销品种,享誉学界。去年推出了版式舒朗的典藏版,市场反馈优良。现将传统古典文学精平装升级换代,为读者带来更舒适的阅读体验。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典藏版》,是继我社国学经典百部丛书后的又一力作,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白晓畅的注解,以全本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异形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
《论语》内容包括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等。金良年《论语译注》为普及国学经典而作,译文简练准确,既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又贴近读者需求,阐发经典微言大义。此译注本自推出以来受到读者欢迎,是为本社译注类经典品种,长销不衰,两次入选古籍办推荐书目。此次推出的《论语译注》(注音版),内容按照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展开,译文忠实原著,简洁流畅。又添加注音,订正若干舛误,方便读者学习。
《中国经学》第三十二辑,在“经学义理”“经学历史”“经学文献”等栏目下,汇集了包括刘斌《郑玄的感生说与圣人有父说新探》、王赫《五礼、异代与尊卑:汉唐礼学体系建构的一些视角》、谷继明《王船山的易图学建构及其哲学意义》、毛朝晖《清末政治与经学教科书的诞生:从梁启超到王舟瑶》在内的13篇专门研究中国经学的论文和3篇书评札记类短文。从经学文献、出土文献等原点研究出发,对儒家传统文献进行有深度的解读和研究。本书涉及经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经学研究的新方向。
本书为日本江户时代学者对中国典籍《论语》的注释著作,精选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等所藏底本影印出版。底本为写本,书写者为西田寿助,书写年代不明;四孔线装本,五册。本套日本《论语》注释著作为国内首次出版,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王肃注、太宰纯増注《孔子家语》校点整理, 孔子研究*书 。
《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是余嘉锡先生在北京各大学教授文献目录学时的讲义,是其目录学研究的代表作。 《目录学发微》从理论上对古代目录学著作的优良传统进行系统阐发,还对目录书籍发展源流及得失利弊进行了详尽论述。全书共分为十章,可以分为四部分:目录学的意义及功用、书目文献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目录类例的沿革。 《古书通例》就汉魏之前的古书给出通例,以助读者阅读古书。全书分为四部分:案著录、明体例、论编次、辨附益。
《中国经学》第三十二辑,在“经学义理”“经学历史”“经学文献”等栏目下,汇集了包括刘斌《郑玄的感生说与圣人有父说新探》、王赫《五礼、异代与尊卑:汉唐礼学体系建构的一些视角》、谷继明《王船山的易图学建构及其哲学意义》、毛朝晖《清末政治与经学教科书的诞生:从梁启超到王舟瑶》在内的13篇专门研究中国经学的论文和3篇书评札记类短文。从经学文献、出土文献等原点研究出发,对儒家传统文献进行有深度的解读和研究。本书涉及经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经学研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