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叶玉麟所著的关于国学经典释读的著作,十分盛行,其通俗和易读性,称得上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成为了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基本读物。可惜后来竟被忽视,难得重新出版。此次出版的便是叶玉麟先生那时所著的《白话译解墨子》。本书用通俗的白话语言,逐段逐句的将古语《墨子》进行了译说,对相关词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今天看来,仍然是学习国学经典著作较为适当和适于阅读的读本。
《经学通论》一书,既是皮锡瑞个人一生经学研究的晚年定论,也是他全面总结古代经学、开启近代经学通识教育的精品力作。因此,这本深入浅出的经学教材,自刊行以后长盛不衰,迄今仍是引导人们进入中国经学殿堂的入门读物,乃至被列入高校文科院系研究生的书目。此次新校,以思贤书局刻本为底本,以《皮锡瑞全集》本为工作本,参考多方成果,逐条核对引文,后出转精,宜于阅读。
本书作者以《四明经籍志》(作者张寿镛,字咏霓,号伯颂,别署约园,浙江鄞县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和藏书家。底本为四十五卷,或题五卷,其书共分四十五目,分类情况大致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相同。每条书目下,列卷数,作者时代、姓名,出处,后列提要、序跋或考证)为底本,整理、标点了《四明经籍志》的基础上,又立足于当下*的研究成果,对张寿镛原本一些错误、不足之处加以匡正、补充,并从各类提要、藏书书目、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中提取了一些相当有价值的信息。如将《四库全书总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古籍总目》等目录、提要进行了必要的整合,介绍了文献价值、版本流传、学术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个别地方还进行了严谨的考证。这些工作对后人了解宁波乃至浙江的学术文化发展,
本书收录了房山《四十二章经》15方碑刻的拓本,并用现行简体字和标点符号校点了这15方碑刻。该碑文为明代书法家冯保所书,并且由明人刘效祖作跋,因此本书中也收录了《明史 冯保传》以及刘效祖的传志,让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房山《四十二章经》的刻经始末。
宋陈次升撰:本传载所陈前后凡十余事,皆有关与贤奸消长、政治得失之故,为他人所不敢发;而谓其他所言曾肇、王觊、张庭坚、贾易、李昭圮、吕希哲、范纯礼、苏轼等,公议或不谓然:今即集中所存诸疏观之,其论王观也,以曾布所善:其论曾肇也,以布之至亲:其论吕希哲也,亦以韩忠彦之亲:其论范纯礼也,以对辽使误犯御名:事各有因,与曲加指摘者不同。且是是非非,虽当代清流亦不肯稍存假借:此正其破除成见,毫无党同伐异之私:作史者乃以门户之局为次升之病,谬之甚矣。
目前人们可见的南朝陵墓石刻地面上共存有三十三处,其中帝陵十二处,王侯墓二十处(包括失名墓的八处),陵区入口一处;按地区划分,南京栖霞区十三处,南京江宁区七处,句容一处,丹阳十二处;以时代区分,宋一处,齐八处,梁十四处,陈一处,具体年代失考的石刻九处。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盛唐,体现了中国雕塑艺术之大匠之风度,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乃至江苏特有之文化价值都是不容低估的! 但是,经历了将近一千六百年的风风雨雨,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素,南朝陵墓石刻大多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若再不给予高度重视,一笔价值无可估量的古代文化遗产将变得日益残缺,这将会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那么,它们的现状究竟如何?保护措施如何?还有哪些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所有这些实际问题,都需要我们
《过半刃言》、《黻爻》、《衍变通论》是潘雨廷先生的遗稿,三书所观乃历史和时代之象,不就某一时代而言,而时代之象亦自然合入。 本书是丛书 潘雨廷著作集 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首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 《说卦》、《序卦》、《杂卦》;卷二: 上经(《彖》上、《象》上);卷三: 下经(《彖》下、《象》下);卷四: 《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
十三经是儒孥的基本典籍,是中华傅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逮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封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难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级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
本书以《雅》《颂》所收录的诗篇为研究主体,利用殷周金文及战国竹书提供的新证,分别从文献学、字词训释及语法学三个角度,探讨当中较具争议的学术问题,为过去研究带来新资料与新思考。文献学方面,本书集中于诗、乐、舞间关系的研究,分析先秦乐舞组曲的体结构,就《雅》《颂》乐舞性质的讨论提供新材料。字词训释方面,本书通过金文与《雅》《颂》的互证,考释疑难字词整理讹误的例子。语法学方面,本书讨论以虚词为主,深入分析金文及《雅》《颂》所见 不 无 其 的语助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