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的 太平和合 境界。《大学》提出的 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民国双语译丛》包括由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 中庸》两种,辜鸿铭的儒学英译语言精练,词意精达,并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辜鸿铭对儒学的翻译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儒学的经典。这个版本也成为风靡欧美、通行世界的儒学英译读本。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从汉代起,《论语》即被列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到南宋经理学大师朱熹集注而成为 四书 之一,是一部经受过两千多年历史考验的权威性经典,人称 中华*书 ,堪称 中国的《圣经》 。《论语》成书以来即备受重视,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哲学、历史、道德、教育、宗教等,而且其中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在影响着世代的华夏子孙。
《山右丛书 初编》是1934年由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的一部汇集晋人学术著作的大型古籍丛书。山西大学、山西社科院等学术机构集中各方力量对其进行点校,并专门成立山右历史文化学院这一机构来统筹安排,耗时近5年。原书为套装,合计12册,为方便读者阅读,特推出单行本。 《四书说》(外三种):本书原为《山右丛书 初编》的*册,由辛全的《四书说》、彭作邦的《周易史证》、乔松年的《纬捃》、宋在诗的《论语赘言》等四部分组成,是明清时期山西学者对《四书》和《周易》等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
大正十一年(1922),怀德堂(大阪汉学私塾)纪念会同仁商定请武内义雄(1886 1966)重新校勘皇疏,恢复其六朝旧体。武内义雄以日本旧抄本中年代较早的文明本为底本,同时参校了其他十多种抄本、刊本。大正十二年(1923),武内义雄校订本出版,即 怀德堂本 。怀德堂本《论语义疏》正本四册外,校勘记另为一册。武内义雄又专写了《校论语义疏杂识》一文,对《义疏》的来历、现存皇疏旧抄本、皇疏之原形、经注之异同、疏文之衍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廓清了不少围绕在皇疏周围的疑团。学界普遍认为怀德堂本选择底本好,参校本多,基本恢复了皇疏钞本旧貌,远优于根本逊志本。本书为《蛾术丛书》第二种,影印大正十二年怀德堂本《论语义疏》十卷,武内义雄《论语义疏校勘记》一卷,书后附桂文灿《论语皇疏考证》十卷。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思想言论的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共7篇。在儒学发展史上,《孟子》的影响仅次于《论语》,从而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 四书 ,进一步确立了《孟子》的经典地位。从北宋到清末,《孟子》都被列入科举考试的科目,从而成为家传户诵之书。作为儒学的重要经典,《孟子》所提出的 性善论 、 大丈夫 人格、行 仁政 的政治思想和 民贵君轻 的观念都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政治理念。时至今日,《孟子》仍然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经典之一。
本书是继《〈论语〉人物评传》《〈论语〉事件评述》之后的又一本研读《论语》工具书。全书继续坚持史学研究的方法,从《论语》中梳理出93个主题概念(命题),并将孔子相关言论集中起来进行评析。全书直接评析孔子言论350余章,间接评析言论则数倍于此。这种用若干主题概念来串连孔子相关言论的研究方法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可以帮助研读者从儒家思想体系的整体高度来研读《论语》。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 四书 ,系儒家之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钱穆先生所著《四书释义》分为《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大学中庸释义》三个部分,对 四书 做阐释与发挥。其中《论》《孟》两书裁为要略,分门别类,有助于学者把握两书要领;《学》《庸》则为其释义,备列全文,使学者体悟篇中宏旨。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系儒家之经典,在中国思想目前占有重要地位。钱穆先生所著《四书释义(大字本)》分为《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大学中庸释义》三个部分,对“四书”做阐释与发挥。其中《论》《孟》两书裁为要略,分门别类,有助于学者把握两书要领;《学》《庸》则为其释义,备列全文,使学者体悟篇中宏旨。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一部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专著,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终和《论语》《孟子》并称 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书五经是 四书 和 五经 的合称,它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修身、齐家、治国、立德都以四书五经为根本依据。现代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必须阅读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之名始见于南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 四书 五经 进行编校整理后合称四书五经。所谓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它们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所谓 五经 ,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五本书的合称,经朱熹编定之后广为流传。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