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尧译注的《阅读无障碍本:*学 中庸》是 古典名著阅读无障碍本 系列丛书之一。该书通过对《*学》和《中庸》的解读、注音、翻译等,让广*的一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减少一些学*《*学》和《中庸》的障碍,让其在较短的时间里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古人的心灵相接、相励!
《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的 太平和合 境界。《大学》提出的 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中华经典诵读 系列图书的《论语》排版醒目美观,采取题解、原文、注音、注释和译文相结合的形式。原文依据优良底本,采用醒目的楷体大字,全部加注规范的汉语拼音,注释细致精准,不仅解释疑难字词,交代出处典故,并对疑难的句子进行串讲。凡原文中的字有对应繁体字的,在其下面一行用小号字体标出其规范的繁体字,让学生初步识认繁体字。
《论语》 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 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 《论语》的核心思想为 仁 ,提倡 仁 义 礼 智 信 ,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其内容广泛深邃,其风格隽永含蓄,对后世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孟子》
内容简介: 古香斋 是乾隆皇帝的斋名,是弘历作皇子时的一处旧邸,现在故宫重华宫东庑(保中殿)内,殿内额曰 古香斋 。乾隆帝为皇子时,自雍正五年(1727年)成婚后曾在此居住,登皇帝位后改称为宫。 乾隆十一年,皇上校镌经史,卷帙浩繁,梨枣馀材,不令遗弃,爰仿古人 巾箱 之式,命刻古香斋袖珍诸书。 乾隆皇帝下令把武英殿刻经、史剩下的边角料利用起来,模仿古人巾箱本样式,刻成所谓 古香斋袖珍书 ,这些书包括:《古香斋袖珍四书五经》一部,《古香斋袖珍史记》一部,《古香斋袖珍纲目三编》一部,《古香斋袖珍古文渊鉴》一部,《古香斋袖珍朱子全书》一部,《古香斋袖珍渊鉴类函》一部,《古香斋袖珍初学记》一部,《古香斋袖珍施注苏诗》一部,《古香斋袖珍春明梦馀录》一部等。 这套书是岳雪楼的重刻本,每卷末均有 南海孔氏岳
《四书》又称《四子书》。四书中,只有《论语》从汉代即被尊为经典;《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不独立成书,跟《孟子》一样,并无特殊地位。隋唐时期,三书才逐渐受到重视;至宋,朱熹承袭 二程 ( 程颢 、 程颐 )的观点和做法,大力推崇此三书,使之与《论语》并重。从三十岁开始,朱熹便对四书下功夫,并分别做注。《大学》《中庸》的注称为 章句 ,《论语》《孟子》的注,因为引用程说和他说较多,称为 集注 。1182年,朱熹正式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称为《 四书章句集注 》,简称《 四书集注 》。经学史上的 四书 之名才*次出现,并从此开创了汉唐崇《五经》,唐后重《四书》的时代。
《山右丛书 初编》是1934年由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的一部汇集晋人学术著作的大型古籍丛书。山西大学、山西社科院等学术机构集中各方力量对其进行点校,并专门成立山右历史文化学院这一机构来统筹安排,耗时近5年。原书为套装,合计12册,为方便读者阅读,特推出单行本。 《四书说》(外三种):本书原为《山右丛书 初编》的*册,由辛全的《四书说》、彭作邦的《周易史证》、乔松年的《纬捃》、宋在诗的《论语赘言》等四部分组成,是明清时期山西学者对《四书》和《周易》等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
四书五经是 四书 和 五经 的合称,它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修身、齐家、治国、立德都以四书五经为根本依据。现代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必须阅读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之名始见于南宋,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 四书 五经 进行编校整理后合称四书五经。所谓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它们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所谓 五经 ,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五本书的合称,经朱熹编定之后广为流传。四书五经自南宋定名后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为深远。
吕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出版家、诗人。一生从事朱子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对清初朱子理学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理学思想与学术观点,大都保存在其文集(书信、序跋等)与时文评点中。其时文评语,后经其弟子陈鏦汇辑为《四书讲义》刊行。此次吕留良《四书讲义》的整理,以康熙二十五年吕氏天盖楼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并将讲义内容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逐条对应,不仅有助于阅读,而且也便于对比考察吕留良朱学诠释的成就。
四书 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 初学入德之门 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 孔门传授心法 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笔之子书,以授孟子 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 ,简称即为 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