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一书内容丰富,至今仍然有很强的可读性,有一定的读者群。图文注释本使用原周国林先生的注释,对原来注释本重新排版设计,并在适当的位置附上图片及简明的说明文字,使图片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本书收录金石学家周季木历年所得古代刻石131品,所收文物年代上起周秦,下至晋宋,精拓缩影石印,前有周氏编目,并详载原石尺寸及著录情况。周季木是民国时期著名金石藏家,以收集刻石、玺印、古陶闻名于世,所藏文物按门类各有图录,其中《居贞草堂汉晋石景》著录刻石,《魏石经室古玺印景》著录玺印,《季木藏陶》著录陶文,所收藏品都是周氏家藏之精华。《居贞草堂汉晋石影》以年代为序,著录至1929年为止的周氏所藏精品刻石名目,并各附拓片,堪称一部难得的古代金石图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本书收录金石学家周季木历年所得古代刻石131品,所收文物年代上起周秦,下至晋宋,精拓缩影石印,前有周氏编目,并详载原石尺寸及著录情况。周季木是民国时期著名金石藏家,以收集刻石、玺印、古陶闻名于世,所藏文物按门类各有图录,其中《居贞草堂汉晋石景》著录刻石,《魏石经室古玺印景》著录玺印,《季木藏陶》著录陶文,所收藏品都是周氏家藏之精华。《居贞草堂汉晋石影》以年代为序,著录至1929年为止的周氏所藏精品刻石名目,并各附拓片,堪称一部难得的古代金石图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明书》又称《罪惟录》,统记明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1601~1676)撰。查氏曾参加南浔庄廷鑨纂修《明史》。崇祯十六年(1644)起作明史,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易稿数十次,
《抚吴公牍(套装上中下册)/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系《清末民初文献丛刊》中的一册,清丁日昌撰,沈葆桢评选,林达泉校刊。据清光绪三年(1877)刊印。五十卷,卷首有沈葆桢《序》,翁同龢《序》,潘祖荫《序》,林达泉《序》,为作者于光绪初年任江苏布政使巡抚期间所作之各类公牍,涉及面很广,其中涉及北洋军务、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局的文字甚多,可供研究洋务运动史参考。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是司马光记述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史料,通过考订鉴别史实,从而纂成信史的一部专书。《考异》是《通鉴》的辅翼之作,也是《通鉴》的直接副产品之一。它的编纂,是与《通鉴》同时间、同步骤进行的,不仅可以了解《通鉴》在编写各朝各代历史时史料的主要来源和基本依据,还能知晓《通鉴》在记述某一具体史事时根据的是哪些文献资料,还是研究司马光及其助手的考史方法和治史态度的 依据。对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对史源学和文献学史,也都具有他书无法取代的作用。
《明书(罪惟录)(套装共1-4册)》为纪传体明朝断代史,分纪、志、传三类,无表,诸志繁简失宜,列传分目,似蹈马令《南唐书》,文笔诘屈,不脱明季文人习气,记事则往往有前后重见者。绳诸史例,自不及清朝官修
本书收录金石学家周季木历年所得古代刻石131品,所收文物年代上起周秦,下至晋宋,精拓缩影石印,前有周氏编目,并详载原石尺寸及著录情况。周季木是民国时期著名金石藏家,以收集刻石、玺印、古陶闻名于世,所藏文物按门类各有图录,其中《居贞草堂汉晋石景》著录刻石,《魏石经室古玺印景》著录玺印,《季木藏陶》著录陶文,所收藏品都是周氏家藏之精华。《居贞草堂汉晋石影》以年代为序,著录至1929年为止的周氏所藏精品刻石名目,并各附拓片,堪称一部难得的古代金石图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史记》是西汉有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目前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
《明书(罪惟录)(套装共1-4册)》为纪传体明朝断代史,分纪、志、传三类,无表,诸志繁简失宜,列传分目,似蹈马令《南唐书》,文笔诘屈,不脱明季文人习气,记事则往往有前后重见者。绳诸史例,自不及清朝官修
《明书(罪惟录)(套装共1-4册)》为纪传体明朝断代史,分纪、志、传三类,无表,诸志繁简失宜,列传分目,似蹈马令《南唐书》,文笔诘屈,不脱明季文人习气,记事则往往有前后重见者。绳诸史例,自不及清朝官修
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一书内容丰富,至今仍然有很强的可读性,有一定的读者群。图文注释本使用原周国林先生的注释,对原来注释本重新排版设计,并在适当的位置附上图片及简明的说明文字,使图片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